《聊齋志異》意念的發(fā)端,最早可以推到康熙四年(1665)左右,蒲松齡二十六歲,因為長嫂的性格潑辣,故兄弟分家,使得他的生活一時陷入貧困的絕境。他描述自己的住家:“一庭中觸雨瀟瀟,遇風(fēng)喁喁,遇雷霆謖謖。狼夜入,則塒雞爭鳴,圈豕駭竄。兒不知愁,眠早熟,績火熒熒,待曙而已!奔彝ジF到這種地步,屋漏風(fēng)吹,雷電和野獸競相來襲,早已非一個安適之地。故蒲松齡開始四處游學(xué),找尋謀生的出路,“半饑半飽清閑客,無鎖無枷自在囚”,便是他這一時期的自我寫照,而也正是在這一段浪游不安的歲月中,他開始了《聊齋》的寫作。
康熙九年(1670),蒲松齡應(yīng)好友孫蕙之邀,到江蘇寶應(yīng)縣擔(dān)任師爺,深秋時節(jié),他離開故鄉(xiāng)遠行,從淄川來到了博山縣青石關(guān),再經(jīng)過沂蒙山區(qū)、魯南的沂州、蘇北的淮陰,而抵達寶應(yīng)。這一去,道遠路迢,山間的寂寥荒涼,以及山勢的險峻和壯觀,均給了他極為深刻的震撼以及啟發(fā)。對年僅三十歲的蒲松齡而言,這更可以說是一趟啟蒙的大旅行。當(dāng)他來到沂州,遇到連日大雨,不得不中斷行程,停留在旅店里,而投宿在同一間旅店的,還有一個叫做劉子敬的讀書人,兩人萍水相逢,一見如故,徹夜長談。劉給了蒲松齡一本表親王子章所寫的《桑生傳》,大約有萬言左右。蒲松齡讀了之后,大為感慨,遂把《桑生傳》改成《蓮香》,而這便是《聊齋志異》第一篇完成的作品。
《蓮香》其實是一則讀者最熟悉的、典型書生與美女的愛情故事。桑生獨自一人住在郊外,夜中,卻忽然有兩個美女,隔日輪流出現(xiàn)在他的房中,其中之一是蓮香,另一位是李女?上攵@兩位美女都不是凡人,蓮香是狐貍,而李女是鬼。人、鬼、狐雖然殊途,但卻也不妨害他們?nèi)酥g親密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