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12-08 作者:信誠基金 岳愛民 來源:上海證券報 |
|
|
2007年后期宏觀層面出現(xiàn)了兩大變化,一是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fā)和擴散,二是國內的主動緊縮。內外兩方面因素,使近年來支撐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出口、投資(特別是房地產)和消費增長明顯減速,形勢漸趨嚴峻。 國外經濟危機影響出口制造業(yè)、航運航空造船業(yè)、金屬原材料業(yè);國內緊縮影響房地產、銀行、建筑建材、耐用消費品等行業(yè),還影響幾乎每個產業(yè)部門的微觀循環(huán)及現(xiàn)金流;原材料、人力和資金成本上升,則影響每個行業(yè)公司。微觀循環(huán)不暢在07年四季度初現(xiàn)端倪,而08年則逐漸明顯并惡化。在這樣的背景下,熊市漸次深化幾乎難以避免。 中央還是敏銳地觀察到了宏觀經濟的內外壓力,對經濟政策作了方向性調整,從防過熱防通脹轉到全面提振經濟保增長上來,近期出臺了一系列積極的財政、金融政策。如4萬億基礎建設投資和經濟刺激計劃、所得稅和增值稅改革、增加出口退稅、取消信貸規(guī)?刂啤⑦B續(xù)下調利率和準備金率等。 筆者對國家宏觀政策調整的看法是樂觀的。 一、政策調整及時、積極、系統(tǒng)、有力,較之于當年經濟蕭條初期的日本和次貸危機以來美國及歐洲的政策反應,我國政府的把握和處理是有效的。 二、我國財政、金融條件使政府提振經濟的政策有比較大的空間和靈活性。之所以作出這個判斷,是基于以下幾點分析:首先,我們經歷的是成長率下滑的“不景氣”,而非發(fā)達國家所經歷的衰退和蕭條;其次,我國金融體系主體健康,沒有次級債,沒有信用卡壞賬,沒有極端復雜風險難控的結構性資產;再次,我國財政收支基本平衡,在經濟增長下滑時可再次啟動政府投資和赤字財政,使經濟刺激計劃可能實現(xiàn);第四,在這輪減息周期開始前,利率水平較高,為大規(guī)模降息提供了空間;最后,我國外匯收支盈余、儲備豐富,能避免經濟危機時新興市場國家常見的貨幣危機,能自主維持匯率穩(wěn)定,并在必要時調整人民幣匯率以利經濟增長。這一切為宏觀經濟循環(huán)的逐步改善帶來了真實的希望,也最終會帶來企業(yè)微觀循環(huán)的改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