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昆明石博會上,一塊黃龍玉籽料標出了令人咋舌的高價——9000多萬元。這是黃龍玉奇跡的寫照,曾經默默無聞名不見經傳的黃龍玉,從幾毛錢一斤飛漲到了萬元一斤以上,僅僅用了6年時間。黃龍玉一舉創(chuàng)下了中國玉石史上的漲價奇跡,令業(yè)界驚嘆。(《京華時報》7月19日)
為什么黃龍玉在6年的時間里價格上升了上萬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云南省黃龍玉協會秘書長、《中國國家寶藏·黃龍玉》一書的主編劉濤分析了幾個原因。比如,黃龍玉的材質確實出眾;現代信息、傳媒技術的發(fā)達,加快了黃龍玉知名度的傳播速度;還有中國經濟高速發(fā)展,人們對玉石的需求激增,而其他的一些寶玉石,或者資源已經枯竭,或者價格已經到了常人難以接受的價位。黃龍玉跨越了其他玉石幾百年、幾千年才走過的漲價道路。
作為玉石專家,劉濤的分析應不無道理。不過,在我等外行看來,石頭還是那個石頭,品質還是那個品質。玩玉賞玉的人可能使市場需求不斷增加,但黃龍玉身價如此飛漲,一時間令挖玉人、炒玉人集體瘋狂,把一個地底下的平凡石頭給捧上了天,背后恐怕還有需要解密的其他成因。
似乎這年頭最不缺的就是漲價奇跡了。筆者以為,漲價的背后,恐怕須臾也離不開炒作。相關新聞在介紹黃龍玉奇跡時說,當地不乏農民、三輪車夫之類的引車賣漿者流,頻繁改行皈依玉門,而且果然不斷上演著挖玉、囤玉、賣玉暴富的傳奇。至于全國各地紛至沓來的炒玉人,不僅使曾經無比寂寞的云南龍陵縣蘇帕河山谷熱鬧非凡,而且那響動更是大得離譜,常常把當地縣城里銀行的現金給提光了。由此可見炒作的場面是多么的空前壯觀。
于是不免要聯想到曾經的普洱茶和蘭花,聯想到眼下的綠豆和大蒜,還有房價和房租,甚至于超女和鳳姐。在市場社會,炒作不是不可以,但是欠一個規(guī)矩,以及對于規(guī)則和法制的起碼敬畏。而不論這類物產在大地上是何等的平凡,只要經過炒作,就不無例外地牛上了天,這怎么看都不像是正常的現象。而沒有超常規(guī)的運作手段,沒有最離譜、最瘋狂、最邪惡的幕后推手,地上的平凡又怎么會華麗轉身變成了天上的不凡?在媒體曝光了綠豆?jié)q價的幕后黑手之后,農產品的中遠期電子交易市場長期處于沒人管、沒法管的“無法無天”狀態(tài)的問題最近也被暴露了出來,也讓人領教了炒作的黑洞(《中國青年報》7月19日)。正如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所分析的,正是這類遍布大江南北、種類五花八門市場存在著違規(guī)炒作和過度投機的風險,存在著規(guī)則不嚴密或不按規(guī)矩行事等問題,才使得炒家們“心想事成”地實現了價格的輪番上漲。 炒作,就是想把地上的玩意鼓搗到天上去;而規(guī)則和監(jiān)管則是要盡量替平凡的物產袪魅以減少瘋狂。黃龍玉的傳奇已經告訴了我們什么是“最成功的炒作”,但我們更希望從中看到開采科學有序、市場監(jiān)管有力的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