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十一黃金周落幕,有關黃金周存廢的爭議再次掀起。國家旅游局官員透露,現行的休假制度勢將調整,有關部門的新休假方案目前已到最后論證階段,只待上報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中新社
10月 8日電)
每逢一個熱鬧非凡的黃金周落下帷幕,不少人的感受恐怕是一個字就能概括:累!因此,最近幾年,無論是民間,還是專家學者,始終在呼吁改革黃金周。近日,有關部門開始著手出臺新休假方案,是一件順乎民心的事。
但我認為,新休假方案的確定,國家有關部門不應該“閉門造車”,而應該“開門立制”,廣泛聽取、吸納民意。畢竟,休假制度與國人的切身利益休戚相關,被社會所廣泛關注。黃金周制度先天存有一定的缺陷。正如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王建民所指出,黃金周從根本上來說,并不是一個很好的解決中國人休假的辦法,只是當時國家為拉動內需消費而匆忙出臺的替代措施。當初黃金周的誕生,考慮的經濟利益多,社會利益考慮的少;考慮的商家利益多,民生考慮的少。
休假,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國家對假期的制度設計,理應以民為本,其休假時間、方式理應為公民所接受、理解和歡迎。目前,雖然社會對休假制度的設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提出了很多意見和建議,比如,有的建議讓“錯時休假”制度取代黃金周;有的建議取消黃金周,延長春節(jié)期限;有的則提議將重要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納入長假。當然,國家有關部門肯定有自己的思路與措施。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目前,政府有關部門“研究”的有關新休假制度的具體方案雖已基本確定,但卻仍未能公布。政府制定的新休假制度是否科學?是否迎合大眾的口味?我們不得而知。
筆者建議,新休假制度方案在交付全國人大審議前,應在社會進行充分調研,廣泛聽取民意,最后敲定一個符合民意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