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稅收、房貸等經濟杠桿調節(jié)房地產投機過熱現象,似乎已成為一種流行思維。
建設銀行重慶分行人士稱,對于按揭第二套住房的人,從即日起實施首付四成政策。建行重慶分行人士稱,主要是按總行統(tǒng)一部署進行,目的是打擊投機炒房行為,抑制房地產市場過熱(重慶晚報9月21日報道)。
從二手房屋交易稅提高、第二套房首付提至四成的溫和改革,到“停止二手房貸款”的激進管制,政府職能部門以及金融信貸機構的管理思維十分明顯,房地產投機被認為有明顯的“負外部性”。為了讓投機者為其造成的社會成本埋單,政府應對經濟主體征以相當于這部分成本數額的稅收,或者將其交易成本最大化,從而遏制其行為取向。
可是,我們目前所面對的,恰恰是一個沒有將“投資性購房”與“自住性買房”分離的混合型市場,即沒有建立相應的分層住房銷售與保障體系,這使得中低收入群體與高收入者一起投身于商品房市場,在拉大需求基數的同時,也造成了任何一套管理政策的出臺,都很難真正保證其打擊對象的精確度,殃及無辜。
首先,對于自住性買房者來說,因房貸提高所變化的需求彈性非常有限。許多人購買第二套住房,是因為以前所住房屋面積過于狹小,等到自己結婚生子時必須重新購置。這恰恰也是相關主管部門與專家建議的理性“梯度消費模式”。
第二套房首付提至四成,給這些自住性買房者帶來更沉重的經濟負擔,卻抑制不住人們改善生活質量的熱切愿望,哪怕全家七拼八湊、再向親戚朋友多借些錢,也會咬牙支付這筆多出來的首付。
對于投資性購房者來說,他們有一個特征值得政府注意。投資性購房者并不在乎目前的房價高低(也即他們的前期投入成本高低),而只關注其增值空間有多大。哪怕某個城市房價上漲到每平方米十萬,只要投機者預期未來可以達到十五萬,他們也會豪不猶豫地下注。因此,第二套房首付提至四成,投資性購房者如果認定其收益依舊超過投入成本增加,就阻擋不了他們的投機熱潮。
即使做最極端的假設,第二套房首付提至百分之百,趕跑的也不過是一些跟風“散戶”,目前國內游資與境外投機資本挾巨額財富,在房地產市場快進快出,以人民幣匯率上升與中國相對廉價土地資源為籌碼,尋求大量套利,他們是不在乎那點首付提高的。
同時也要指出,在經濟學上,金融信貸利率調整、貸款額度提升都屬于間接杠桿,它不像稅收尤其是個稅那樣征收對象是唯一性的,很容易出現成本轉嫁現象。第二套房首付提至四成,可能會出現要么全部額外成本由普通消費者承擔;要么直接影響銀行信貸業(yè)務發(fā)展的“兩極”。
經濟杠桿不是萬能的,依靠第二套房首付提高來遏制人們的房地產“消費行為”也未必是不二之途。房地產領域呈現明顯的資源主導模式,地方政府和房產商都可以通過控制土地與房屋供應量,來制造求大于供的需求假象。不徹底解決土地供應的“入口”問題,不加快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房屋”的供應量,不嚴厲打擊房地產交易中的官商勾結、利益尋租和壟斷現象,僅僅憑借稅收或房貸提高的經濟杠桿,是難以取得成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