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報道:在2007博鰲房地產(chǎn)論壇上,建設部原副部長楊慎直言,目前房價高的原因是由于人民群眾住房需求量增長,住房消費同我們城市化進程成正比的,他并不同意時下“房奴”一說。
如果我猜得不錯的話,楊先生肯定要成為眾矢之的了:因為他說了一句復雜語境下的真話。當這句話被抽離出來的時候,就有了民情激憤的輿論效應。然而,寬容“不同意‘房奴’說”的論調,起碼有助于我們反思中國住房消費“價格畸形”表象后的深層詭異。
“房奴”一詞濫觴于香港,說的是國民經(jīng)濟大動蕩下的房價跳水、又必須按原按揭付款額支付銀行按揭貸款的部分人群。1984年到1997年的13年間,香港房價年均增長超20%,而東南亞金融危機后,樓價持續(xù)6年大幅下跌。被跌價的房子和法律債務套牢的,是為
“房奴”。反觀我們的“房奴”:一邊罵原來的價格貴;一邊又盼望著樓價再攀新高。在中國當下房市的高調下,沒升值的房子怕是很少的。
我們不妨再溫習一下林肯的那句名言:“你無法借沒有節(jié)制的消費而帶來繁榮,你無法借削弱強者而強化弱者;你無法借打倒老板而幫助雇工!蔽覀冃枰璧氖:調查顯示,目前31.8%的貸款買房者,月供占到收入的50%以上,而國際公認的警戒線是月供不超過收入的1/3。起碼說明,在房市消費上,我們距離理性的、有梯度的供應和消費格局還很遠。有數(shù)據(jù)顯示:在所有準備兩年內購房的人群中,30歲以下的占據(jù)55.5%。這一結果顯然與歐美和香港等房地產(chǎn)市場迥然不同,在這些市場中,35歲以上的人群才是置業(yè)主力。
當然,如果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平抑房價上做得再好點,“房奴”的說法也許不會如此甚囂塵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