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拆遷難,難在它本身就是一個“結”,當事各方都有自身的利益考慮,都在往相反的方向使勁,任何一個細節(jié)處理不當,將導致“結”越打越緊,甚至形成“死結”。
北京酒仙橋拆遷引入“居民票決”機制,為松開拆遷之“結”提供了一種思路。
據(jù)報道,酒仙橋拆遷系京城最大的危房改造項目,為避免出現(xiàn)“釘子戶”,此次不再采用簽一戶搬一戶的做法,而是首次實施同步搬遷方案,居民中達到一定比例的人簽訂協(xié)議,才實行同步搬遷。前天,一戶一票的拆遷表發(fā)到了該區(qū)5473戶居民家中,正式投票將于6月9日舉行,屆時將由全體居民決定拆遷的進程。投票表決的內(nèi)容為“您是否同意按照《酒仙橋危改工作補充意見》開展下一步工作”,戶主按自己的意愿可選擇“同意”或“不同意”。如果大多數(shù)居民同意,將啟動全面搬遷。
這樣做,無疑吸取了舊辦法的教訓,從程序上到操作步驟上作了不少改進,有值得肯定的創(chuàng)新之處,如采用民主方式,讓全體居民的意見充分表達;遵循服從大多數(shù)人意見的原則,保證大多數(shù)居民的利益;整體同步搬遷,縮短了搬遷時間;投票過程全程公證,確保投票結果和拆遷意愿的真實性。
簡言之,其優(yōu)點在于民主性和整體性。然而在我看來,其優(yōu)點本身同時決定了其難度,并帶來潛在的擔憂。
投票結果如何,目前不得而知。但無非這么幾種情形:一是全部同意,二是少數(shù)人同意,三是大多數(shù)人同意。100%同意當然最好,什么擔憂也沒有,但出現(xiàn)這個結果的可能性極小;出現(xiàn)第二種情形的可能性也不大,因為項目實施方事先肯定摸過底,對表決的內(nèi)容至少應有七成把握,就算第一次投票多數(shù)人不同意,也會修改內(nèi)容進行第二次投票;因此可以肯定,出現(xiàn)大多數(shù)同意的可能性最大。
但相應的問題是,什么樣的比例才算“大多數(shù)”?該區(qū)87%的居民認為,只有居民同意率超過80%甚至90%,拆遷才能進行。從統(tǒng)計角度看,80%以上無疑算得上大多數(shù),但即使達到90%,也還有10%的人不同意,這10%相對90%比例很小,但也有五百多戶,對他們來說是100%的不同意。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意愿如何得到尊重,是否能視為“反對無效”而進入整體拆遷呢?如果不能,則意味著“釘子戶”現(xiàn)象還是無法消除。
拆遷的核心在于補償,如果補償標準得到各方認同,拆遷的“結”自然化解。報道說,該區(qū)20多位接受采訪的居民表示,投票能反映拆遷意愿,但對補償標準不滿意。如此看來,補償問題尚未完全解決,票決內(nèi)容似乎與補償脫節(jié),如果不同意補償標準,同意拆遷的意愿又有什么實際意義?
也許項目實施方早已考慮到以上問題,我的擔憂純屬多余。我在期待“居民票決,整體拆遷”方案能順利實施,為其他地方提供參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