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相關負責人稱,正在聽取各方面意見,醞釀高考改革新方案。24日,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談松華提出,要改變高考一次統(tǒng)考的現(xiàn)狀,把高考變?yōu)槎啻慰荚。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甚至建議考7次。(見12月25日中新網)
高考一年1次改成7次,網評一片罵聲,其中一句“斬首變凌遲”,言簡意駭,鞭辟入里,十分出彩,贏得眾人附和。 實事求是地說,這種改革提議并非毫無意義。從統(tǒng)計學的角度上說,多次考試是比一次考試要科學一些,因為統(tǒng)計的樣本越大,誤差越小,所得出來的結論就越接近真實狀態(tài)。因此,多次考試在最大限度地保證考生發(fā)揮出正常水平、真實水平,避免目前這種“一考定終生”的現(xiàn)象。問題在于,大膽假設之余,還得小心求證。細究之,這種改革思路明顯缺乏成本意識,因為我們的社會根本承受不起一年多次高考的折騰。 現(xiàn)今的高考是怎樣一種狀態(tài)?可以說,不是過來人,絕不能體驗個中的慘烈、悲壯甚至是恐怖,有人干脆用“絞肉機”形容之。一年一次的高考尚且如此,如果同樣的苦難多來幾次,對于考生來是,豈不真是“斬首變凌遲”——死得更難看?些小的收益,是否值得考生們付出如此沉重的代價?相信不但考生們不答應,他們的家長也不會同意的。 學校更是這種改革的直接受害者。一年一度的高考,對于學校來說,無異于一場關乎聲譽、利益甚至是生死存亡的“戰(zhàn)爭”。為了短短3天的高考,他們要花上數月甚至整年的時間去準備、去拼搏,不敢稍怠。如果兩個月來一次高考,教師還要不要命?學校還要不要開展正常的教學工作? 社會也承擔不起這種成本。誰都知道,如今的高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命題、印刷、運輸、保密、監(jiān)考、閱卷、評分……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大意,都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連交警、環(huán)保等部門都要被驚動,為高考維持秩序,如臨大敵。一年數次高考,誰來算算這筆賬? 如果說,通過降低多次高考的重視程度,來降低高考成本,那么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隨之而至:公平,F(xiàn)今的高考如此之嚴,尚有不少投機取巧、渾水摸魚者,放松警覺,必將使得高考變得面目全非。 高考要改革,這是共識,但是高考改革不能罔顧成本,那種不計成本的改革,必然會因為其得不償失,而不可能走得很遠的;同時,改革也不能只著眼于形式本身,因為無論高考的形式如何變,都難以從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應試教育中“為了分數而教,為了分數而學”的現(xiàn)狀,即使多次考試,也一樣不能修正這種弊端。因此,高考改革必須跳出高考本身,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從義務教育開始,出臺一攬子計劃,一步一步實施,從而保障高考改革水到渠成。病急亂投醫(yī),是沒有效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