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增量歷史觀:重讀百年中國史
第一篇
龔自珍、魏源:告別“衰世”
第二篇
“維新公子”陳三立
第三篇
不悔與悔:“戊戌第七君子”徐致靖
第四篇
“開國會以便人民實地練習” ——湯壽潛與晚清立憲運動
第五篇
宋教仁登南高峰
第六篇
火一樣燃盡自己的師復
第七篇
煙霞洞中日月短 ——“新思潮”的代言人胡適
第八篇
寄一袋西湖邊的桃花給徐志摩
第九篇
“應笑書生不自量”: ——“中間勢力”代言人張東蓀
第十篇
“昌明教育平生愿” ——張元濟與商務印書館
第十一篇
“撥伊銅錢”:一代銀行家蔣抑卮
第十二篇
“棉紗大王”穆藕初筑廬西湖
第十三篇
胡氏三兄弟的科學報國夢 ——兼說“中國科學社”
第十四篇
登臨吳山:邵飄萍的不歸路
第十五篇 “紙頭敵不過彈頭”
——史量才為守護“報格”而死
第十六篇
陳布雷為何“悔之晚矣” ?
第十七篇
“我們的校長” ——經亨頤與浙一師風潮
第十八篇
“書傻子”校長 ——竺可楨與浙江大學
第十九篇
燕京大學:一個“實現(xiàn)了的夢想” ——司徒雷登與我比鄰而居
后記
|
|
我們常常被告知中國沒有這樣那樣的傳統(tǒng),何謂傳統(tǒng)?傳統(tǒng)總是從一個人、一些人、從某個時間開始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張元濟、陸費逵、王云五這些人出現(xiàn)了,我們的出版業(yè)就有了傳統(tǒng);蔡元培、張伯苓、竺可楨、梅貽琦出現(xiàn)了,我們的大學就有了傳統(tǒng):黃遠生、邵飄萍、張季鸞出現(xiàn)了,報業(yè)就有了傳統(tǒng):蔣抑卮、陳光甫出現(xiàn)了,金融業(yè)就有了傳統(tǒng)。
百年中國,多少悲壯劇,前人創(chuàng)造了歷史,卻有多少被遺忘。傅國涌勤奮博學,百年尋夢,追尋傳統(tǒng),筆底波瀾,為后人找回財富,激人奮進!
——鐘沛璋 原中宣部新聞局局長《東方》雜志總編輯
傅國涌的文章有內容,有觀點,視野開闊,文字曉暢。有些地方用墨不多卻意味深長。 ——章詒和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傅國涌在塵封的史料中勤奮爬梳,揭示了近代中國不少歷史真相,以新的視角給讀者新的啟發(fā),實現(xiàn)了學術性和思想性的統(tǒng)一。
——袁偉時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傅國涌的文字之所以可信,在于他的理性、道義和人格力量處于同一條直線上。
——崔衛(wèi)平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
|
網友評論 |
|
長河落日圓又圓:從文明史的視角解讀百年史
|
本書從文明史的視角,而不是單一的政治史的視角,重新解讀百年倉惶史。在這一視角之下,權力的成敗并不是最重要的,思想的創(chuàng)造,觀念的更新,生產方式的改變,教育模式的轉換,學校、銀行、書局、報紙、工廠的興起,思想家、學者、銀行家、實業(yè)家的努力對于古代到近代的演變,帶有更本質的意義,從晚清到民國不是古老循環(huán)中新一輪的改朝換代,而是全新的開始,中國在蛻變,老帝國向新民國的全面蛻變,最大的遺憾,就是這個過程沒有完成。龔自珍是個符號,司徒雷登也是個符號,作為教育家,他締造燕京大學、參與中國重鑄文明過程的作為遠超過他作為傳教士、駐華大使,我們其實也應該把他看做了中國人。若沒有世界對中國的幫助,包括李提摩太等人,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將緩慢得多。 |
|
|
山水:從文明史的視角重新解讀百年倉惶史 |
本書從文明史的視角,而不是單一的政治史的視角,重新解讀百年倉惶史。在這一視角之下,權力的成敗并不是最重要的,思想的創(chuàng)造,觀念的更新,生產方式的改變,教育模式的轉換,學校、銀行、書局、報紙、工廠的興起,思想家、學者、銀行家、實業(yè)家的努力對于古代到近代的演變,帶有更本質的意義,從晚清到民國不是古老循環(huán)中新一輪的改朝換代,而是全新的開始,中國在蛻變,老帝國向新民國的全面蛻變,最大的遺憾,就是這個過程沒有完成。龔自珍是個符號,司徒雷登也是個符號,作為教育家,他締造燕京大學、參與中國重鑄文明過程的作為遠超過他作為傳教士、駐華大使,我們其實也應該把他看做了中國人。若沒有世界對中國的幫助,包括李提摩太等人,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將緩慢得多。 |
|
|
卡小卡flyyying:必須讓人們知道歷史真相 |
現(xiàn)在有人仍然對于歷史的真相諱莫如深,仍然要極力維護一些長期以來灌輸給人們的謊話。知道真相不是很難,能夠保證說出真相、傳播真相才是社會獲得進步的福音。本書作者以視角的獨特性以及其題材的某種揭密性等對于事實真相的追問和思考,讓讀者眼睛一亮。在史料上有所突破,顯得分量頗重,極具可讀性,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個頗具深刻意義與現(xiàn)實關懷的歷史個案。
|
|
|
天下無家:批判也是一種愛
|
本書對社會上發(fā)生的許多不公、不義的事情保持批判,我對我們身處的體制的不完善保持批判,我對這個時代的許多不幸人事保持批判,并不是刻意要跟誰、跟什么過不去,完全是因為我愛自己腳下這塊土地,愿意與這塊土地共存亡,我從來不想移民,逃離這個不完美的國度,愛的表現(xiàn)并不一定是無原則的肯定與吹捧,批判也是表達愛的方式。
|
|
|
折騰歲月:我們的今天就是過去那段歷史的延伸
|
我們的今天就是那段歷史的延伸,生活仍在繼續(xù),要求得現(xiàn)實問題的答案,不能只從現(xiàn)實中去尋找,還要深入到歷史中去,有些問題本身就跨越了百年甚至更長的時段。我們要關注中國近代的演變,要進一步看清歷史的來路,把許多關鍵的細節(jié)弄清楚,從中找到一條布滿民族身體的如同毛細血管一般清晰的歷史脈絡,明白這個古老民族在近代以來的真實處境和先輩們曾經的思考和努力。小而言之,使我自己生活得更明白一些,大而言之,將我們自己放在這一條從過去、現(xiàn)在到未來的鏈條當中去,有助于本民族更好地把握自身的命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