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絡時代,“宅”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在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群中尤其流行!拔液苷也⒉还陋!边@是筆者在采訪一些“資深宅男宅女”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宅字當?shù)馈,固然是一個人的自由選擇。然而,人明明是社會動物,為何發(fā)展到現(xiàn)代文明,反而個個更樂于“養(yǎng)在深閨”、離群索居?
不容忽視的是,在“宅居”生活背后,所凸顯的浮躁的社會生態(tài)、不當?shù)慕逃砟睢⑴で娜松鷥r值觀等一系列深層問題。某種程度上,“宅”現(xiàn)象折射的也是一種“時代病”。
社會流行“宅”生活
“干什么都聯(lián)想到網(wǎng)絡,即使沒事做也經(jīng)常掛網(wǎng)上”“各大購物網(wǎng)站的忠實客戶,快遞對你家地址很熟”“書桌上方貼著這一帶所有餐廳和超市的外賣電話”“不愿遵守固定作息時間,體形要么偏胖要么偏瘦”……
近年來,“宅”字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異軍突起,有網(wǎng)站于是對“宅男宅女”們的共同特點作此總結。
“宅男”、“宅女”的說法源自日本,原指熱衷于動畫、漫畫及電腦游戲等的人。作為舶來品,“宅”的含義在中國發(fā)生了不小的變化,“宅”即是“家”,“宅”一族指那些喜歡待在家里,不愿外出社交或工作,依賴電腦和網(wǎng)絡生活的人。
“每天除了上課,其他時間就‘宅’在家里,上網(wǎng)、看電影、聽音樂,朋友可以通過電話聯(lián)絡,吃飯叫外賣,買東西靠快遞。這樣的生活感覺很放松。”在中國傳媒大學讀研一的小黃說。
小黃在北京買了房子,每天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有時候一連宅好幾天,突然出門后話都不會說了!
2008年,有媒體調查顯示,在4610名參與者中,56.9%的人認為自己身邊存在宅男、宅女。據(jù)了解,“宅”一族的年齡跨度在“70后”至“90后”之間,社會職業(yè)以白領和大學生居多。
在天涯論壇,有網(wǎng)友不解地問:“為什么大家都選擇在房間里宅著?就算孤獨得發(fā)了霉長了毛,也還是宅著?”
這個帖子引發(fā)了網(wǎng)友的激烈爭論:
以網(wǎng)友“微涼”為代表的“支持派”說:金錢誠可貴,房車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外面的人際關系太復雜,不如一個人在家,安靜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留下時間多思考,感覺生活更充實。
以網(wǎng)友“reg”為代表的“反對派”則認為:缺乏人際交往腦袋會變得遲鈍,年輕人應該從自己的房子里面走出來,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只有跟外面世界融合,對身心健康更好。
因何而“宅”
面對疑問,筆者調查發(fā)現(xiàn),“宅”的原因不外乎三類:一是城市里生活成本過高,二是新媒介技術帶來的社會效應,三是社交障礙。
“在北京出趟門,又是公交又是地鐵,把人擠成相片兒不說,沒有半天時間還回不來。有這功夫,不如在家上網(wǎng),足不出戶覽盡天下事!毙↑S說,“大城市里,出門就得花錢,外出對學生而言成本太高”。
在“宅”一族中,抱有小黃這種想法的人不在少數(shù)。特別是在金融危機“寒流”下,不只大學生,一些白領階層也甘居家中,做起了“宅男宅女”。
“前段時間同事給我介紹男朋友,大家約好在亞運村見面,結果我光打車就花了80多元。”25歲的賀星羽在大望路一家公關公司上班,雖然內心很傳統(tǒng),但她最近打算“潮”一把,“我有朋友通過婚戀網(wǎng)站認識了一家公司的運營總監(jiān),兩個人現(xiàn)在感情很不錯,所以我也想試試網(wǎng)絡相親!
而網(wǎng)絡經(jīng)濟也給“宅”創(chuàng)造了可能。隨著網(wǎng)絡購物的日益興旺,一些白領干脆辭掉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自己在網(wǎng)上開店做起了老板。一個淘寶網(wǎng)上“三鉆店”的店主告訴筆者,隨著信用等級越來越高,他的生意也越來越好,每星期大概能有兩千元進賬。
據(jù)筆者觀察,前兩類“宅男宅女”一般都有自己固定的朋友圈。他們之所以“宅”,完全是為了追求放松的生活,而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孤僻、怪異使然。相反,他們大多性格外向、能說會道,即使“宅”在家里,也不會和周圍失去聯(lián)系。而且他們大都有一些興趣愛好,熱衷于參加網(wǎng)絡上的一些小團體,甚至相約一起追星、郊游。
但不可否認的是,第三類“宅男宅女”在社交能力上確實存在障礙:越恐懼和人打交道,越不愿走出去,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也越差。
“現(xiàn)在有的學生很茫然很空虛,不知道如何打發(fā)自己的時間,又不想靜下心來學習,所以每天都在上網(wǎng)。聊天的、看電子雜志的、玩游戲的,雖然自己也知道不對,但就是給自己找借口放縱,說到底就是心態(tài)比較浮躁!蔽錆h某師范院校輔導員羅薇說,“其中還有一類學生比較單純、很重感情,心地過于善良。這種學生的人際交往經(jīng)驗少,很容易上當受騙!
人該不該“宅”
“宅”現(xiàn)象的形成有其時代性,又有其特殊性。時光追溯到30年前,我們無法想象,一個成年人每天待在家里,沒有謀生的工作,可以依靠什么生活;一個人,除了書信,再無法與外界往來,他的精神世界將會多么單調和孤獨。
一方面,身處網(wǎng)絡時代,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即使不當作家,我們也可以待在家里賺錢,美其名曰“自由職業(yè)者”、“給自己打工”;即使足不出戶,也可以了解到世界另一端剛剛發(fā)生了什么;再也不必翹首企盼“鴻雁來書”,網(wǎng)上的即時通訊工具可以立刻讓人進行視聽全方位交流。
另一方面,值得反思的是:既然網(wǎng)絡改變所有人的生活,為什么在“宅”一族中,上世紀70年代后出生的人卻占了最多的部分?
當然,我們可以回答,網(wǎng)絡闖入普通人生活是從這群人開始的,所以他們最先也最容易被改變;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不恰當?shù)纳鐣、家庭教育在其中扮演了并不正面的角色?
首先,從70年代開始,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誕生,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社會用語里才開始出現(xiàn)“小皇帝”、“小公主”的說法。家庭幾代人的溺愛,導致這個群體的自我中心,即習慣了一個人的享受,而比較缺乏和許多人交往時需要的寬容和付出。
其次,我國正式恢復高考制度是在70年代,這個年代開始做父母的人,對于“高考改變命運”的感受相當深刻,而且隨著高考“指揮棒”的強化,80后、90后父母們對此話更是篤信不移。學校里“分數(shù)至上”,教育人才評價指標單一,導致培養(yǎng)孩子社交能力的呼聲得不到重視,情感教育比較缺乏。
最后,現(xiàn)代社會扭曲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對青年人造成負面影響。在拜金的思潮下,年輕人對價值的定義過于單一,認為有錢就是成功,忽視了自身所承擔的其它責任。而越來越多的“網(wǎng)絡紅人”一夜成名的故事,也為本應拼搏和奮斗的年輕人樹立了極不健康的榜樣。
有專家認為,適當?shù)莫毺幒头潘墒潜匾,但是凡是應有“度”,不應為了追求個人的享受而放棄家庭責任、社會責任。人類的本性就是群居動物、社會動物,過分的“宅”,或許能滿足物質需求,但不利于長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還有高校老師呼吁,大學生不要再“宅”了,應在即將到來的暑假里積極地“走出去”。
“暑期社會實踐,很多是文理院系合作,不同年級不同院系的學生一起。還有一些單位的實習,或者結伴外出旅游,參加這些活動對青少年的成長幫助都很大!绷_薇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