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緊的貨幣政策必須要積極引導市場形成合理的預期。盡管抑制通貨膨脹不同于抗震救災,但是也需要一種眾志成城的精神,只要市場上的絕大部分微觀經濟主體能夠與政府達成基本一致的預期,我們就能花費較小的成本打贏反通脹這一仗。
從緊的貨幣政策已經實施了將近5個月的時間,從前4個月的經濟運行情況來看,經濟保持了快速增長的勢頭,但CPI依然高企,1至4月份CPI平均上漲8%以上,加上剛剛發(fā)生的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給整體經濟運行增加了一些新的不確定因素,貨幣政策調控難度進一步增加。從中長期看,地震災害不會改變經濟發(fā)展的基本面,但是短期內會加大微觀經濟主體對通貨膨脹的擔憂,所以央行在對災區(qū)做出特殊政策安排外,從緊的貨幣政策基調不會改變。
市場預期應是調控重點
市場預期很大程度上主宰著經濟運行態(tài)勢。正是因為如此,經濟學主要運用邊際效用理論來分析微觀層面的市場主體行為,由于經濟運行中存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微觀經濟主體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都會基于各自對經濟前景的認識產生不同的偏好,這種偏好的產生就形成市場預期。但是市場預期畢竟是人們對經濟未來的一種判斷,受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的制約,一旦市場預期與經濟實際運行情況出現偏差,整個經濟就會出現失衡。 市場預期在通貨膨脹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貨幣政策對經濟實行的反周期調控,是政府與微觀經濟主體之間進行的一場博弈。近來,由于CPI持續(xù)高企,關于貨幣政策有效和無效的討論日漸增多,素有“啟動不靈、剎車靈”稱譽的貨幣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會公眾的質疑。應該說,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一旦市場對從緊的貨幣政策失去信心,對未來通脹的預期就會增加,那么通貨膨脹將會無休止地持續(xù)下去,這對宏觀經濟來說是非常危險的。如果從緊的貨幣政策能夠得到微觀經濟主體的理解和信任,就會轉化為較低的通貨膨脹預期,使通貨膨脹的治理成本大大降低,從而達成政府與微觀經濟主體的合作。 貨幣政策的動態(tài)不一致性也在增加市場的不穩(wěn)定預期。我國每次貨幣政策調控措施的出臺,一般都是在某段時間的經濟運行統(tǒng)計數據公布之后,具體的調控辦法提前公布,第二天或者過一段時間再執(zhí)行。這種辦法雖然避免了給微觀經濟主體造成的突然性打擊,為它們的內外部調整做了適當緩沖,但也使得貨幣政策的效力由于微觀經濟主體的預期和反應受到一定的損失,事前最優(yōu)的政策事后不一定取得最優(yōu)的效果。此外,由于我國金融體系還不健全,市場體系不完善,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不暢通,貨幣政策存在嚴重的時滯效應,這樣就無法把市場預期及時有效地引導到政策期待的路徑上來。
應注重短期調控和物價穩(wěn)定
市場理性預期決定了貨幣政策只在短期內有效。在市場經濟中,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起著基礎性的作用,但是由于市場預期等因素的影響,經濟也會脫離正常的運行軌道,出現短暫的失衡狀態(tài)。盡管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微觀經濟主體能夠根據不斷獲取的信息來修正自己的錯誤預期,改變先前的不當決策,使經濟運行的各項指標回歸到正常水平,但是市場自我修復的時間往往會比較長,并且在這段時間內還會產生許多不確定性因素。貨幣政策需要做的就是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工具,迅速消除經濟的這種波動,讓市場自我修復的時間盡可能地縮短,不至于對經濟發(fā)展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促使經濟運行盡快恢復正軌。在長期內,由于微觀經濟主體能夠根據以往的經驗和當時的經濟情況對貨幣政策形成比較理性的預期,從而采取相應措施抵消政策的作用,使得貨幣政策趨于無效,因此決定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政策調控只能是一種短期行為。 貨幣政策調控的短期性決定了我國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是物價穩(wěn)定。我國自1998年徹底放棄傳統(tǒng)的信貸目標框架,轉而注重于貨幣目標框架,實行真正市場意義上的貨幣政策以來,貨幣政策主要根據經濟運行中出現的“過冷”或“過熱”情況進行適度微調,并且側重于總量調控。我國《中國人民銀行法》規(guī)定,“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wěn)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由于貨幣政策調控的對象主要是經濟總量,無法針對于具體的行業(yè)或部門,所以對產業(yè)結構調整的影響就有限,從而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缺乏直接性。此外,經濟增長是一個長期目標,這與貨幣政策調控的短期性特征明顯不協調,經濟增長目標也不是貨幣政策能夠獨立實現的。相比之下,貨幣政策能夠通過控制基礎貨幣發(fā)行等手段比較有效地穩(wěn)定貨幣幣值,保持物價穩(wěn)定,從而穩(wěn)定全社會的價格預期,為長期的經濟增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引導市場形成合理預期
為了使當前的通貨膨脹形勢能夠得到有效的緩解,從緊的貨幣政策必須要積極引導市場形成合理的預期。盡管抑制通貨膨脹不同于抗震救災,但是也需要一種眾志成城的精神,只要市場上的絕大部分微觀經濟主體能夠與政府達成基本一致的預期,我們就能花費較小的成本打贏反通脹這一仗。隨著微觀經濟主體的預期行為日益趨于理性,市場預期越來越成為貨幣政策的主要傳導途徑,這就要求央行不但要從宏觀上繼續(xù)完善貨幣政策調控體系,還要高度重視市場上微觀經濟主體應對貨幣政策變化的各種行為。 第一,要千方百計地穩(wěn)定市場上微觀經濟主體的預期。央行要和微觀經濟主體建立起和諧的關系,做到取信于民。央行要建立和維護執(zhí)行貨幣政策的公信度,不斷提高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縮小政策變化與市場預期的偏差;不斷增強央行的獨立性,更加強調貨幣政策的物價穩(wěn)定目標,減少各級政府對央行決策的不正當干預;央行還要制定明確的貨幣政策規(guī)則,向公眾提供穩(wěn)定的政策預期,建立起動態(tài)一致的合作博弈關系。此外,隨著我國貨幣政策環(huán)境的變化,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效力越來越低,這都要求對貨幣政策框架進行調整,可以考慮逐步向通貨膨脹目標制轉變。 第二,要努力讓市場形成貨幣政策堅定反通脹的預期。這就需要央行積極利用各種政策工具進行強有力的調控。就目前來說,隨著金融的深化、創(chuàng)新以及經濟開放度的提高,我國貨幣政策的“雙重錨”機制正在面臨各種挑戰(zhàn),貨幣內生性增強,貨幣流通速度加快,外匯儲備劇增,國際收支持續(xù)雙順差,人民幣與美元利差倒掛,人民幣升值預期不斷增強,吸引大量熱錢涌入我國套利、套匯,基礎貨幣目標和匯率目標越來越難以控制。央行要在逐步調整貨幣政策框架的同時,采取更加嚴厲的手段,綜合運用各種政策工具加大調控的力度和深度,樹立堅定的反通脹形象。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