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聲勢浩大的個稅自行申報終于在4月2日畫上了句號。但這個句號怎么看,都有點像阿Q生前畫出的那個圈,不那么圓滿——有數(shù)字為證:據國家稅務總局此前的最新統(tǒng)計數(shù)據,截至3月29日,全國各地稅務機關已受理137.5萬申報者,共補稅15億元。但有財稅專家透露,最后實際申報人數(shù)僅占應申報者的1/5左右。 財稅專家透露的消息如果屬實,則人們極易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首次個稅自行申報工程,不說失敗,至少也是遭遇尷尬。公眾產生這種聯(lián)想不無道理,試想,稅務部門發(fā)出號召和“檄文”(如不報者將受重罰),原本指望天下“富人”能盡入我彀,豈料第一,老老實實申報的,僅占兩成;第二,這些老老實實申報者中,又仍然由工薪階層“唱主角”,私企老板、自由職業(yè)者、個體工商戶僅占少數(shù)。 這樣的結果,當然會讓眾多遵紀守法、老老實實的“工薪族富人”不平衡。實事求是地說,以此次個稅自行申報戰(zhàn)役宣傳力度之大、動員范圍之廣、準備時間之充分,最終還是尷尬收場,雖然有所謂“國情”上的諸多原因,但無論如何,組織者和實施者的預計不足、論證不足、準備不足、補救措施不足均難辭其咎。 當然,我們可否就此下斷語,稱此番個稅申報工作鎩羽而歸、無功而返呢?仔細辨析,似又不妥。樂觀者不妨從中看出一些積極的信號—— 首先,這次個稅申報事實上已成為一場實操性的大規(guī)模納稅人意識培養(yǎng)運動。個人所得稅在我國僅有26年歷史,在這些年里,“公民供養(yǎng)政府”這一認識緩慢發(fā)育,可以說至今還未達成全民共識。在這種背景下,雖然很多國人學來了歐美電影里“我是納稅人”的臺詞,真正現(xiàn)代意義上的“納稅人意識”卻還遠未形成。而在這次個稅申報過程中,由于大眾媒體的積極參與,國民的納稅人意識即使算不上一次“啟蒙”,至少也是一次強力的推動。新浪網的調查顯示,關注“本次個人所得稅自行申報辦法的出臺”者占到66.7%,可視為一個佐證。 同時,這次個稅申報遭遇尷尬,再次暴露了中國在稅收征管上的諸多瑕疵,從而可能對今后的個稅申報和征管工作提供寶貴經驗,做些必要的“縫補”。為何會出現(xiàn)大批“漏網之魚”?“魚”固然不老實,“網”本身肯定也出現(xiàn)了問題——不然為何撈上來的多是“蝦米”,真正的“大鱷”反倒如同穿了神奇的隱身衣,可以穿網而過?據說在美國,企圖逃繳個稅者也不乏其人,但公民主要所得項目(工資、利息、股息等)申報數(shù)額竟高達應報數(shù)額的99.1%。秘訣何在?美國人只有一個社會保障號,從而把個人納稅和涉及各個部門的社會保障和福利聯(lián)系到一起,只有你依法納稅,方能更好享受。相比而言,我們還是稅務部門“單兵作戰(zhàn)”,還缺乏一套完整的護稅機制。比如雇主、銀行、證券、固定資產管理等單位本應無縫連接,提供出一整套納稅人的信息,但無奈的是,目前這些部門之間基本上還是單打獨斗、幾近“老死不相往來”。 而除了補“網”,還要補服務。從“冷開場”到最終有兩成“富人”申報,從一紙通知到開設夜間申報、完善網上申報,總體來說稅務部門的服務措施是逐漸完善的。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提升服務的空間還很大,往往剛性的號令和恫嚇有余,而柔性、人性化的具體細節(jié)不足,這些都成為阻礙申報者腳步的無形門檻,應為明日之戒。 通過一場自行申報的試驗,讓我們看到個稅征收系統(tǒng)的瑕疵,并喚起治療的希望——即使一時尷尬,應該也是有價值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