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只有在最悲觀時才會迎來最好的買點。這幾天的漲勢,一方面反映了近期宏觀經濟回穩(wěn),今年前六個月貨幣供給增速高于目標,社會融資規(guī)模與銀行新增信貸都反映市場的流動性很充足。另一方面,近期改革步伐在加快,令能源、運輸等大型國企板塊的價值重估。10月即將正式開跑的滬港通也為這輪反彈埋下了伏筆。A股在國際投資人眼中的吸引力也在逐步增加。目前滬深股市整體市值不足GDP的40%,相較于歐美,有一大段上升空間。
今年以來的上證指數幾乎就在2050上下3%的區(qū)間波動,行情的滯重、沉悶,已不是無趣所能形容的了,市場仿佛都已遺忘了還有上證指數這回事。因此,面對近十天來突如其來的大漲行情,感覺已有些麻木的投資人,可能覺得不過又是一次燦爛而短暫的煙火表演而已。但筆者認為,投資人應對這波行情抱有更樂觀些的期待,A股的大牛市可能就此展開。
的確,眼下懷疑A股漲勢無法持久的理由還有不少。最直接的制約因素,是中國的經濟增速還在繼續(xù)放緩,由過去數年動輒10%以上的高速增長,放緩到了目前的7.5%左右。雖說GDP的增長不一定跟企業(yè)獲利呈正比,例如過去幾年的美國,在GDP增速并不特別亮眼的同時,企業(yè)獲利仍節(jié)節(jié)攀升,主要來自費用與成本的控管,再加上企業(yè)回購股票帶來會計賬目上每股盈余的增加。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每股盈余由2008年金融海嘯的低位一路反彈至目前市場上預估的110美元。每股盈余的持續(xù)增長,讓美股的上漲底氣十足。但我國企業(yè)的情形很不同,經濟周期的下滑帶來企業(yè)投資周期的放緩,獲利增長速度也自然放緩,更有部分產能過剩的產業(yè)如鋼鐵、水泥。在去杠桿過程中,經濟增速雖尚稱穩(wěn)健,可企業(yè)獲利不增反減。
另一大制約滬深股市上漲的因素,來自民眾投資觀念的欠成熟以及金融改革進程的緩慢。眾所皆知,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但在中國,多年來剛性兌付遍布銀行理財產品與信托產品,甚至連高風險高利潤的網上P2P貸款都號稱有擔保公司可以兜底,投資回報率可超過15%。剛性兌付導致理財產品的風險和收益不匹配,誘發(fā)投資者資產配置不合理調整,抬高了市場無風險資金定價,資金加速流向高收益的理財和非標準化產品,商業(yè)銀行的存款流失,債券、股市和保險行業(yè)的資金被擠出。市場無風險利率上升,也造成藍籌股市盈率下降,致使債券、股市持續(xù)低迷、疲弱。
那么,這十天來的上漲行情又是基于什么理由呢?A股在過去兩年持續(xù)走低,去年6月的錢荒事件又把上證綜指打到了1848點,估值跌至歷史低位,成交量大幅萎縮,市場交易清淡且人心惶惶,空頭氣焰高漲,而金融市場常常只有在最悲觀的時候才會迎來最好的買點。其實,在這一波漲幅之前,筆者注意到成交量已在悄悄放大,市場上已有一批先知先覺者在提早布局了。這幾天的漲勢,一方面反映了近期宏觀經濟的回穩(wěn),再加上今年前六個月的貨幣供給增速高達14.7%,高于今年目標的13%,社會融資規(guī)模與銀行新增信貸都反映市場的流動性很充足。另一方面,宏觀經濟的企穩(wěn),也帶動了近期改革步伐的加快。
依據今年的改革部署,戶籍、財稅和國企三大關鍵改革將在下半年全面推進?磭鴦赵河“l(fā)的《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將全面放開建制鎮(zhèn)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促進有能力在城鎮(zhèn)穩(wěn)定就業(yè)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穩(wěn)步推進城鎮(zhèn)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無疑,這將會令能源、運輸等大型國企板塊的價值重估。當然,此輪改革對各板塊的影響是不同的,公用事業(yè)和鐵路建設高杠桿比率的板塊和治理結構較佳的國企或表現勝出,而在產能過剩的領域中,唯有處于市場領先地位的企業(yè)能從中受益。
10月即將正式開跑的滬港通也為這輪反彈埋下了伏筆。目前,在滬港兩地上市的A+H藍籌股,有20多只質地完全相同的“AH股”,均存在顯著的A股價格遠低于H股的價差。滬港通啟動之后,兩市的估值水準將逐漸趨于一致,
A股主板藍籌股特別是金融股應有不小的上升空間。
目前最被低估的藍籌股族群,要屬金融和房地產,銀行股尤甚。估值偏低,除了代表便宜以外,也意味著公司未來的成長潛力有限。以銀行股為例,利率市場化將帶來凈息差的下滑,同樣的獲利,投資人自然應挑選非利息性收入比重較高的個股,眼下排名靠前的股份制銀行,都有可能在利率市場化大環(huán)境下獲得金融改革的政策紅利。大型房地產公司也是如此;赝2010年以來的多輪房地產調控,并沒有真正使房價下跌,但相關房地產公司的股價跌幅早超過了50%,未來房價縱有修正,反而是利空出盡、低位布局之時。與銀行類股相若,低估值提供投資人最好的長線買入機會。近期招寶萬金四大地產龍頭股已顯露了這一苗頭。未來雖然難有大幅飆升的空間,但滬港通運行之后,A股與H股龍頭公司間估值有望相互靠攏。再加上估值修復的行情或隱含股價有1至3倍的上升空間,還有持有期間的分紅,可謂進可攻退可守。
當然,醫(yī)療與消費板塊也具備一定潛力,可惜,市場早已反映未來股價的上升潛力,市盈率已拉高到30至50倍。相比之下,銀行股的市盈率僅有6倍左右、房地產股則不到10倍,顯然投資人很難在股價上獲得高額回報,只能依賴個別公司在產業(yè)整合的過程中取得市場的優(yōu)先地位,擴大公司規(guī)模所帶來的回報?v使如此,市盈率恐怕難有再進一步調升的空間。
從市場本身來看,A股在國際投資人眼中的吸引力也在逐步增加。MSCI指數是全球投資組合經理采用最多的基準指數,目前共計有1.5萬億美元的資金跟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A股若能如預期在明年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將為市場注入信心。海外投資者的大規(guī)模進入,不僅帶來大量新增資金,還會降低投機氣氛,轉變大小盤風格,將進一步提升藍籌股估值水準。
從長期來說,股市終將與GDP的起落同步,但短線來看到底哪些企業(yè)能在經濟結構轉型的過程當中脫穎而出則無法確定,因此,筆者以為,長線投資人眼下最靠譜的辦法是買指數型基金。滬深股市目前整體市值不足GDP的40%,相較于歐美發(fā)達國家接近、甚至超過100%仍有一大段上升空間,無論未來中國經濟將由哪種產業(yè)或是哪家個別公司領頭,指數都將上漲。當下擔憂中國經濟、對產業(yè)發(fā)展存疑的投資者,這種方法或許是最適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