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的某個時候,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中國順利進入高收入組的時間大約在“十四五”規(guī)劃的區(qū)間。三年過后,國家發(fā)改委覺得這個時間還可以提前。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據媒體報道,國家發(fā)改委發(fā)展規(guī)劃司司長徐林日前在啟動“十三五”規(guī)劃編制工作新聞發(fā)布會上表示,中國現在人均GDP已經達到6700多美元,屬于中高收入國家的行列。希望通過“十三五”的努力,用世界銀行的標準接近高收入國家的行列,如果做得更好,可能就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人均國民收入在12476美元之上的國家為高收入國家。而“十三五”規(guī)劃實施時間為2016-2020年。
快感來得太突然,我們都忘記吶喊了。
只是,人均GDP和人均國民收入是兩回事。GDP并不會一分不少變成國民收入裝進老百姓的錢包里。增產不一定增收,國民收入跑不過GDP,在中國是太正常的事情了。因此,雖然人均GDP是6700美元,但人均國民收入卻低于這個標準。公開數據顯示,中國城鎮(zhèn)居民的人均國民收入是4700美元左右,而農村居民的人均國民收入是1400美元左右。如果把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合在一起算,人均國民收入有6700美元的一半就已經很好了。
即使轉化成了國民收入,分配是個大問題。在只有兩個人的國家里,一個人有2.5萬美元,一個人什么都沒有,人均國民收入是1.25萬美元,也是高收入國家。舉的例子雖然極端,但道理不言而喻。事實上,共同富裕始終是我們搞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但現實是,我們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城鄉(xiāng)差距和地區(qū)差距。當我們計算是中高收入國家還是高收入國家時,我們總不能說,不算農民,中國已經是高收入國家了。我們總不能說,只算北上廣,我們已經是高收入國家了。
人均GDP不等于老百姓生活水平。人均GDP相當于把GDP平攤到每個人頭上,但現實中是不會存在這種雨露均沾的情況。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工資構成了我們收入的大頭。但在我們國家,工資占GDP的比重也就是20%左右,而這一數字在發(fā)達國家是50%。這也是近些年我們?yōu)楹我恢睆娬{,要提高勞動報酬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因為這個數字實在是太低了,沒法說出“毫無違和感”。
很長時間以來,中國的GDP增速和人均收入的增速不匹配,總是前者的速度更快。經濟發(fā)展成果并沒有讓老百姓感同身受,說明我們分配財富的方式是有問題的,或者說越來越不能讓老百姓滿意。
暫時將高大上的目標放在一邊,別那么心潮澎湃,以至于有畫餅充饑的感覺。與高收入國家的“遠慮”相比,中等收入陷阱這個“近憂”是實實在在的。在勞動力成本上升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成本顯性化的背景下,在改革艱難推進的過程中,如果我們沒有在創(chuàng)新和消費驅動上有所斬獲,那就應該多一些危機感,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