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升升不息”的人民幣匯率,近期卻突然出現(xiàn)“跌跌不休”的走勢。
2月中旬開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節(jié)節(jié)下挫,20多個交易日內即期市場成交價最大貶值幅度接近3%。此后,雖在3月初有過一波快速反彈,但在央行宣布擴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浮動幅度后又開始新一輪急跌。面對人民幣匯率急貶,市場上看空情緒彌漫,部分媒體唱衰中國經濟、看空人民幣的言論又起。
那么,本輪匯率波動真的意味著人民幣將出現(xiàn)趨勢性貶值嗎?
應當說,此次人民幣匯率下跌,有國際、國內、市場等多方面原因,而這些因素都難以動搖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wěn)定的根基,市場各方不必過于擔憂。
從國際層面看,今年以來,美聯(lián)儲啟動了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退出機制,部分新興經濟體隨之出現(xiàn)資本外流、貨幣貶值等現(xiàn)象,市場對人民幣的信心受到影響,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人民幣表現(xiàn)的“疲軟”。應當看到,資本總是逐利游走的。我國經濟基本面總體良好,新一輪改革大幕開啟,良好的經濟前景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將繼續(xù)吸引長期資本流入。
從國內層面看,今年前兩個月采購經理人指數(shù)(PMI)連續(xù)回落,信托違約、房價回落等一些經濟金融風險有所顯現(xiàn),人們對中國經濟的擔憂情緒有所上升,也導致人民幣匯率走弱。不過,PMI指標的回落,一方面同春節(jié)因素有很大關系,另一方面,也因為今年以來世界經濟的復蘇勢頭慢于預期,受此影響,我國前兩個月的外貿出口表現(xiàn)不佳;同時,我國主動加大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和治理霧霾的力度,也使經濟增速“穩(wěn)中略緩”。隨著城鎮(zhèn)化、工業(yè)化、農業(yè)現(xiàn)代化、信息化的繼續(xù)推進,隨著落實改革帶來的紅利釋放,中國有望完成全年的預期目標。
從市場層面看,近期人民幣匯率走勢也是各類市場主體調整前期人民幣交易策略的結果。在過去人民幣單邊升值的局面下,不少投資者買入人民幣、賣出美元。央行擴大匯率浮動幅度后,人民幣匯率向下的空間也隨之擴大,這種投機性做法的風險加大。于是,為了規(guī)避風險,這些投資者會進行反向平倉,賣出人民幣、買入美元,短期內會給人民幣匯率帶來一定壓力。事實上,2012年4月14日,央行將匯率浮動幅度從0.5%擴大至1%,此后人民幣匯率就經歷了約一個季度左右的調整性貶值。因此,對這一市場調整,不必大驚小怪。
人民幣匯率變化主要取決于以國際收支為基礎的外匯供求狀況。2013年我國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已降至2.1%,國際收支趨于平衡,人民幣匯率不存在大幅升值的基礎。同時,我國財政金融風險可控,外匯儲備充裕,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較強,人民幣匯率也不存在大幅貶值的基礎。隨著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改革的推進,未來人民幣與國際主要貨幣一樣,有充分彈性的雙向波動將會成為常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