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析人士稱,如果將存量房納入房產稅征收范圍,有助于擴大稅源。對此,上述財稅系統(tǒng)人士稱,如果想把存量房納入,就涉及到是按市場價還是購置價評估房產價格,這兩者的差距還很大。因此對于征存量還是征增量,沒有形成定論。(《第一財經日報》5月27日) 在國家確定擴大房產稅試點的情況下,是對存量房征稅還是對增量房征稅,是人們非常關心話題。所謂的存量房,對于納稅人來說,已經購置持有的房屋,增量房就是即將要購置的房屋。目前,針對存量房征稅的是重慶房產稅改革試點模式,對增量房征稅的是上海試點的模式。那么,這次房產稅試點擴大,是采取重慶模式還是上海模式呢?換句話說,是對存量房征稅還是對增量房征稅呢? 筆者認為參考上海模式對增量房課稅的可能性較大。主要原因是: 第一,“上海模式”符合循序漸進改革規(guī)律。我們知道,“重慶模式”和“上海模式”的根本區(qū)別就是,征稅范圍不同,重慶對增量房和存量房征稅,而上海只對增量房征稅。也就是說,重慶房產稅改革方案,不僅對居民新購房屋征稅,而且對已經購買同時達到高檔住房標準的房產也征稅。上海則不同,征收范圍僅指上海市居民家庭在上海市新購且屬于該居民家庭第二套及以上的住房,和非上海市居民家庭在當地新購的住房。 稅率方面,重慶高于上海。重慶確定的是有差別的比例稅率,按照0.5%-1.2%的不同檔次征收,而上海確定的是0.6%和0.4%兩檔稅率(其中0.4%的稅率是優(yōu)惠稅率)。通過分析看出,雖然重慶模式更符合稅收本身規(guī)律,但由于“上海模式”征稅范圍較小,稅率也較低,符合循序漸進的改革需求。 第二,“上海模式”符合當前經濟改革需求。今年新版“國五條”政策出臺以后,房價并未回落,因此,要求對房地產進行調控加碼的呼聲不絕于耳。房產稅是觀察樓市調控政策轉向的風向標,但是,其征收要求較高,特別是對居民房產信息的核實以及資產價值評估等方面存在很大難度。簡單來說,如果對居民房產信息不能核實,就無法準確課稅,稅收調控出現不公平等。當前,國家正在推進房產全國信息聯網工作,也推進不動產登記。但是這些工作并未完成,對存量房征稅的條件也不成熟。 另外,對存量房征稅會遭到地方政府的阻力,但對增量房征稅,阻力較小,核實稅基也比較容易,所以,目前擴大試點上海版方案比較有優(yōu)勢。 第三,房產稅作為對居民私有財產的課稅,必須奉行謹慎和尊重人民權利的原則進行。如果大面積對私有財產課稅,而且又沒有上升到全國人大立法層面,沒有進行“人民代表表決”的立法程序,勢必就會引起民意的反對。當然,作為改革試點,在無法進行人大立法程序的情況下,盡量選擇征稅范圍小、稅率較低的方案,以避免民意的起伏和反彈,則可推動試點改革的順利進行,這也是當前上海模式被選擇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