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農民工工資“年年討來年年欠”,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fā)言人尹成基表示,人社部會同有關部門對兩節(jié)期間開展專項執(zhí)法檢查活動已經作出了部署,要求各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機構及時審理,建立綠色通道,快立、快調、快裁,保證農民工盡早拿到工資。 辛勞一年的農民工,最大的期盼莫過于拿到工資回家過年。一旦遇到欠薪,作為“一調一裁兩審”的首個環(huán)節(jié),勞動仲裁自然備受期待。然而,根據(jù)現(xiàn)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仲裁庭裁決勞動爭議案件,應當自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受理仲裁申請之日起45日內結束,延長的期限為15天。這一常態(tài)化處理機制在特殊的現(xiàn)實語境下,顯然難以滿足農民工的迫切愿望。為此,人社部本著特事特辦的原則,建立農民工討薪“綠色通道”,旨在減少時間成本,提高仲裁效率,這樣的人性化關懷無疑值得肯定。 不過,說到底,討薪“綠色通道”仍屬于事后救濟,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和風險性。一旦用人單位將資金轉移或是揮霍掉,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還是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在事后開辟討薪“綠色通道”的同時,更要事前建立保薪“制度黃線”,從源頭走出“年年討薪,年年欠薪”的怪圈。 首先,健全完善工資保證金制度。工程開工前,要求項目施工方將一定款項繳納到地方財政部門,發(fā)生拖欠時可動用這部分保證金先行墊付工人工資。目前,各地工資保證金制度主要在建設領域實施,下一步有必要拓寬覆蓋面,向招用農民工較多的交通、水利等行業(yè)拓展。 其次,將企業(yè)欠薪納入信用體系。對一些欠薪者來說,不是無力支付的問題,而是利益權衡使然。真正的問題在于,有的企業(yè)經常拖欠,還照常能攬到大工程,銀行貸款也正常,資質也沒有降低。當下,亟待將企業(yè)欠薪情況納入企業(yè)信用評價機制,定期向社會公布信用信息,對惡意欠薪的企業(yè)在銀行貸款、從業(yè)資質方面加以限制。 討薪“綠色通道”再好,當事人和全社會還是要付出一定的維權成本。只有用制度黃線劃出不能逾越的雷池,消除欠薪者的僥幸心理,才能讓年終討薪不再成為歲末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