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統計局發(fā)布了去年12月份的中國制造業(yè)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數值為50.6%,連續(xù)第三個月高于50%的經濟榮枯線。雖然這預示著中國經濟正在告別萎縮狀態(tài),但是PMI指數的回升力度不夠,而且已經開始呈現明顯的疲態(tài)——與去年11月持平,且距離50%的榮枯線過近,隨時有可能再度跌破榮枯線的風險。
應該說,最近三個月PMI指數的持續(xù)回升,與發(fā)改委之前重啟一系列重大投資項目、央行的貨幣政策結束緊縮狀態(tài)關系密切。我們看到,最近幾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重回高位,各地重現新一輪的重化工熱和房地產熱,大量項目紛紛上馬,不少區(qū)域的房價漲勢更是凌厲。
而銀行貸款亦屢屢超出預期,廣義貨幣M2增速亦不斷沖擊14%的年初既定目標值。今年全年新增貸款總量,鐵定地將超過8萬億元,僅次于2009年的9.59萬億元,為“史上第二高”的年份。而去年下半年以來的信貸放松,對全年信貸增量超出預期的貢獻居功至偉。也就是說,最近數月經濟初現向好跡象,其基礎在于前面幾個月“保投資、放信貸”這一系列穩(wěn)增長政策的重拳出擊。沒有這一列的重拳出擊,PMI指數就不能夠持續(xù)三月維持在榮枯線的上方?墒牵氨M顿Y、放信貸”的經濟增長舊模式,是中國經濟轉型和結構升級的大敵,亦是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必須擯棄的增長邏輯。自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由于經濟增速下滑過快,為了遏制硬著陸風險,重啟“保投資”模式無可厚非,但是當經濟逐步企穩(wěn),就絕不可縱容舊模式的繼續(xù)回潮,況且由舊模式帶動的經濟增長,其邊際效力也已經是開始大幅度遞減。從近半年的政策放松所帶來的效果來看,舊模式也已經繼續(xù)帶領中國經濟再繁榮十年。反而,繼續(xù)放縱舊模式的肆意擴張,只會帶來更為嚴重的資產泡沫、惡性通脹和結構畸形。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理解,在沒有新的改革紅利的情況下,完全依賴舊模式的回潮,也就是寄希望于投資和信貸的雙重擴張,PMI指數的回升基礎就不可能穩(wěn)固?v使今年1月份,信貸再和往常一樣的突擊放出1萬億,發(fā)改委繼續(xù)大開項目閘門,料想2013年的中國經濟也難以會因此而進入新一輪可持續(xù)的上升周期。
在經歷了長達十年的完全依賴舊模式支撐的經濟增長,尤其是2009年“四萬億”刺激計劃,將此模式演繹到登峰造極的那一刻,就宣告了中國經濟對信貸貨幣擴張和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度透支——廣義貨幣M2四年時間翻了一番還多,投資GDP比迭創(chuàng)新高,以及由此帶來的全國性的房地產泡沫,實體經濟長期萎縮。而且,由于前幾年的天量信貸擴張,國進民退浪潮加劇,使得國企和地方政府債臺高筑,不少領域陷入產能過剩的境地,以公共部門主導的投資擴張,也面臨瓶頸突破的問題。而民間投資更是因為成本飆升、資產泡沫而進入實體經濟的意愿十分低下。
在外需定然難以短期內回升,訴諸于內需,只能在民企繁榮和消費需求激發(fā)上下功夫;诖,為了確保PMI指數回升形成趨勢,就需要在結構改革上繼續(xù)加大力度。
因此,2013年的中國經濟必須以極大的勇氣和舊模式告別。PMI指數若想真正走向扎實的回升趨勢,就必須向民間釋放活力,激發(fā)民間資本的實體經濟熱情,中國制造業(yè)才可能復興。中國經濟當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民營企業(yè)家不愿意干實體。這源于利潤率過低,外加融資機制改革遲緩。所以,這些方面的配套改革必須加快推進:金融改革、減稅、貫徹“新36條”都是刻不容緩的改革紅利。
我們看到,中央政府正在從金融改革等多方面開始著手。比如,短短一年時間,相繼啟動了溫州、珠三角和泉州的三輪金改試點,如果政策落地順利,中國經濟最富庶的三大區(qū)域,有望率先在金融體制有所突破。但是,這樣的改革力度還遠遠不夠——固然三大金改推進決心有了,不過一年來的成果卻是乏善可陳;而關于新36條的貫徹更是止步不前,較之2005年“非公36條”時期的政策落地,并無太大進步。
2012年已經徹底告別了歷史舞臺,始于2002年至今的舊增長模式,已經很不合時宜。這也得到學界和企業(yè)界越來越多地高度認同。2013年,在PMI指數漸入佳境的時刻,中國經濟更應以扎實推進改革為契機,以嶄新的姿態(tài)迎接新十年的開啟。只有符合市場化取向的改革紅利,才可能保證新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健康穩(wěn)固,而不是重走過去十年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