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光伏貿易摩擦或會有所轉機,這是本報昨天頭版頭條的消息。在對外貿易摩擦接連不斷的大背景下,這條消息算是難得的亮點。不過,就在幾天前,中美汽車零部件貿易爭端狼煙再起,仍在凸顯外貿環(huán)境的惡劣。 中國的外貿環(huán)境形勢嚴峻,既是因為外需疲弱,也因為貿易摩擦增多、貿易環(huán)境日益緊張。前者跟當前世界經濟的疲軟形勢密切相關,后者則是在經濟下行背景下衍生出的貿易保護問題。一些經濟體每每遇到困難,就習慣于祭起貿易保護的旗幟。其中,以美國最為典型。 中美間貿易摩擦頻頻,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來自商務部的統計顯示,2011年全年中國共遭遇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特保調查67起,涉案金額59億美元,被調查產品主要涉及鋼鐵、機電等領域。今年以來,美國方面又連續(xù)針對中國多次發(fā)起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雙反”)調查和“337調查”(美國“337條款”禁止的是一切不公平競爭行為或向美國出口產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貿易行為)。 保羅·克魯格曼曾經說過:“貿易保護主義并非什么稀奇的事情,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就變得更加正常了!弊詮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后,歐美經濟遭遇重大打擊,貿易保護情緒逐漸升溫。鑒于“中國制造”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中國很快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對象國。 貿易保護主義的回潮,反映出的是危機之下全球主義的弱化。從各參與主體共贏的角度來看,人們希冀的是一個負責任的全球化。然而,相較于長期利益的選擇,短期利益的考量往往更容易勝出。這一點,在美國表現得十分明顯。美國針對中國連連制造貿易爭端,并非從兩國長遠經貿關系的發(fā)展出發(fā),而是有短期的經濟利益及部分政客的選舉利益因素在其中。 中美經貿關系中的復雜性是毋庸置疑的。各方利益集團的要求、美國選舉政治的慣性、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美國國會議員的個人利益等因素糾結在一起,把中美之間的爭執(zhí)與矛盾展現得淋漓盡致!爸袊圃臁彼庥龅碾y題、中美之間爭執(zhí)不斷的貿易摩擦,背后有著錯綜復雜的政治邏輯。 這就意味著,美國貿易保護情緒的升溫,不過是短期利益與部分集團利益的驅動而已,并非有利于美國經濟的未來。既如此,這樣的貿易保護主義還是不要也罷。中美之間若開打貿易戰(zhàn),注定將是一個雙輸的結局。美國頻頻制造貿易摩擦,最終也必將是得不償失的。 自由貿易的信仰,早已深深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融合在一起。自由貿易的精神,如同凱恩斯所說,那是“一個受過教育的、理智的人不會懷疑的經濟理論,而且可以說是道德守則的一部分”。但是,要促進自由貿易信仰與行動保持一致,卻是何等之難。挑起貿易摩擦事端者不是不知道其中的利害關系,卻在短期利益的驅使下背叛信仰。 今天的世界經濟形勢,難以令人樂觀。在此背景下,作為兩個經濟大國,中美之間理應攜手,共同應對,慎用貿易救濟措施。美國的一些貿易爭端,常拿中國企業(yè)的出口補貼說事,阻止中國的商品進入美國。但歷史的教訓早已說明,貿易保護最終只能是一筆損人不利己的生意。 從中國企業(yè)的角度看,未來幾年內,美國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制裁案件恐怕難以減少。商務部門當會在政治交涉、法律抗辯、業(yè)界合作、公關游說等方面展開工作。與此同時,中國企業(yè)也需要做好心理準備,未雨綢繆,在遇到問題時,據理力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