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輪經濟調整是正常的基欽周期調整,且調整已經見底。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在于勞動人口增長、制度創(chuàng)新和技術創(chuàng)新。因此,未來在這些方面要有所突破。
一、經濟已經見底
1、目前中國不同于1990年代初的日本。
當前,一些經濟理論與實務界人士對中國經濟前景很擔憂,甚至私下認為,目前中國經濟類似1980年代末或1990年代初的日本,而中國的人口素質、經濟體制、工藝水平又趕不上當年的日本,因此中國的麻煩更大。
我們認為目前中國經濟與1990年代的日本存在根本不同。
第一,人口情況不同。人口老齡化因素平均每年拖累日本經濟增長1.6百分點。1990年以來日本經濟低增長與日本人口老齡化有很大關系。1990年日本人口扶養(yǎng)比(非勞動適齡人口/勞動適齡人口)達到最低,此后一直呈上升趨勢。
實證研究也表明,人口老齡化因素每年拖累日本經濟增長1.6個百分點。1990-2011年美國GDP增長率為2.4392%,日本為0.6034%,美國年均GDP增長率比日本快1.84個百分點,這就意味著日本20來年的經濟低增長,人口老齡化因素可以解釋其中絕大部分(87%)。
第二,財富情況不同。1989年底日本已是幾個大國中最富有的。從人均GDP看,1989年日本為25460美元,美國22040美元,加拿大18970美元,德國21250美元,英國15300美元,法國18740美元,意大利16050美元,澳大利亞16340美元,經合組織國家平均19720美元,日本人均GDP比美國高15%,比經合組織其他國家高30%。
研究發(fā)現(xiàn),在經濟增長上有一個拉平定律:制度相同的情況下,經過一兩百年的發(fā)展,人均GDP有拉平的趨勢。如西方發(fā)達國家,近兩百年來都搞市場經濟,所以至今它們的發(fā)展水平也大致差不多,人均GDP相差不大,結果就是哪個國家人口多,GDP總額就大,綜合國力就強。
拉平定律意味著,經濟制度差不多的情況下,落后國家發(fā)展較快,先進國家發(fā)展較慢。日本是當時最發(fā)達的國家之一,該修的橋修好了,該筑的路筑好了,整個國家到處都精致得像花園,在拉平定律的作用下,它的發(fā)展速度就有逐漸放慢的趨勢。
第三,制造業(yè)情況不同。中國和一些亞洲其他國家的崛起逐漸取代了日本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工業(yè)革命以來,世界范圍內先后形成四個全球制造中心。18-20世紀初,英國是全球制造中心;1894年,美國工業(yè)總產值超過英國,標志著美國開始取代英國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1970年代開始,日本制造業(yè)取得了相對美國制造業(yè)的競爭優(yōu)勢;1990年代開始,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國家和地區(qū)(不包含日本)有逐漸取代日本成為全球制造中心的趨勢。
第四,資產回報率不同。1973年日本企業(yè)平均資產回報率(ROE)達到頂峰后持續(xù)回落最終導致產業(yè)空心化。正常情況下,一國企業(yè)平均ROE有均值回歸特性,全球企業(yè)ROE長期平均水平約為12.3%。如1965-2005年美國工業(yè)企業(yè)平均ROE為12.3%,1955-1990年日本工業(yè)企業(yè)平均ROE為12.4%,1991-2011年中國上市公司平均ROE為10.8%(其中2005-2011年平均為12.4%)。
但是,1973年日本企業(yè)ROE達到頂峰后持續(xù)回落(1975-1979年有短暫反彈),其中制造業(yè)平均ROE下降更為顯著,1990年代中期以后做實業(yè)還不如把錢存到銀行,終致產業(yè)空心化。
2、中國不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一些人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已經進入了人口紅利、資源約束、制度變革等方面的瓶頸,經濟進一步增長的動力微弱,中國有可能像阿根廷、巴西一樣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我們認為,“中等收入陷阱”是個偽命題,世界經濟發(fā)展史上并不存在中等收入國家經濟增長率放緩的普遍規(guī)律。有研究者用世界上近70個主要經濟體的歷史數(shù)據(jù)估算了收入水平與增長率的對應關系,并沒有發(fā)現(xiàn)在中等收入水平(5千至1萬美元)的時候經濟增長會明顯偏低,而是發(fā)現(xiàn)人均GDP真實增長率與人均GDP呈負相關關系。從不同收入水平下經濟體落入衰退(經濟負增長)的概率角度看,在中等收入水平時經濟陷入負增長的概率并沒有增大,在較高收入水平(接近2萬美元)的時候,經濟增長的平均表現(xiàn)比中等收入時還略差一些。
1990年時日本人均GDP達到23183美元,此后經濟陷入長期低增長,但我們并不能得出“高收入陷阱”的結論。同理,我們也不能因為少數(shù)拉美國家在中等收入時經濟陷入低增長,就得出“中等收入陷阱”普適結論。與此相反的是,歐洲、北美洲、亞洲很多國家都比較平穩(wěn)地從中等收入國家發(fā)展到高收入國家。
阿根廷、巴西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最主要原因是這兩個國家儲蓄率低。低儲蓄率通常會導致低投資率,低投資率通常會導致經濟低增長。儲蓄率不高,又想加快經濟增長速度,就只能借外債(或外貿逆差),外債積累會導致債務危機和經濟長期衰退。這就是阿根廷和巴西近年來經濟低增長的根本原因,1996-2012年,兩國GDP年均增長率分別只有3.0%和3.9%(同期中國為9.8%)。
東亞國家或地區(qū)的儲蓄率(20%-50%)顯著高于拉美國家(20%左右),中國的儲蓄率(50%左右)尤其高,在高儲蓄率的支撐下,中國有望較長時期保持經濟較快增長。
3、這次經濟調整只是正常的基欽周期調整,調整已經見底。
未來幾年中國經濟既不會像日本那樣陷入長期通縮,也不會像拉美國家那樣落“中等收入陷阱”,2010年1月以來的中國經濟調整,只是正常的基欽周期調整。基欽周期長度大致為43個月。上一輪基欽周期的谷底在2008年11月,從那時至2012年6月已經43個月。一些主要經濟先行指標,如房地產銷售額同比增長率、汽車產量同比增長率、貸款同比增長率、M2同比增長率等等,都已經見底回升。
根據(jù)這些信息基本可以確定,本輪基欽周期調整已經見底,經濟滯后指標(如工業(yè)增加值、虧損工業(yè)企業(yè)虧損額、工業(yè)企業(yè)利潤、就業(yè)、物價、市場利率等)未來將會依次見底回升。基欽周期的擴張期平均持續(xù)28個月。我們對未來兩年的經濟形勢表示樂觀。同時,也對未來十幾年的中國經濟增長表示樂觀,認為中國會按正常東亞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增長規(guī)律,平穩(wěn)地步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按照世界銀行標準,高收入經濟體指人均GNI在12275美元以上的經濟體)。
二、對通脹與滯脹不必過于擔心
1、房地產周期調整任重道遠。
雖然基欽周期已經見底,但始于2010年4月的房地產周期調整其路漫漫。房地產周期長度平均約為17年,調整時間與上漲時間大致相等。我們預計本輪房地產市場調整要持續(xù)到2019年左右。
由于中國經濟高增長階段并未結束,而房價長期上漲幅度大致與名義GDP增長率相當(如過去200年,美國名義GDP年均增長6.53%,房價年均增長5.61%),因此中國房價也難以大幅下跌,調整期的房價可能以橫盤振蕩為主。
2、不必過于擔心通脹。
通常在房地產市場調整期中,GDP增長率和CPI漲幅會一波波走低,如1993-1999年;在房地產市場上漲期中,GDP增長率和CPI漲幅會一波波走高,如1999年-2010年。
這意味著,未來六七年中國GDP增長率和CPI漲幅會一波波走底(每一小波的波峰、波谷時間與基欽周期波動吻合),2019年前后中國經濟有可能陷入通縮(類似上一輪房地產市場周期的谷底1999年)。由于房地產市場處于調整期,未來幾年我們并不擔心惡性通脹。相反,需要對通縮未雨綢繆。
3、更不必擔心滯脹。
有些人擔心中國可能會陷入滯脹,理由是增長動力殆盡、劉易斯拐點已過、能源資源瀕竭。我們認為,不必擔心滯脹,正常經濟發(fā)展情況下不存在滯脹,只存在熱脹(經濟增長率超過潛在增長率導致物價漲幅上升)或滯縮(經濟增長率低于潛在增長率導致物價漲幅下降)。
人們常常提起1969-1982年美國滯脹的危害,認為它與日本式通縮一樣可怕。我們認為,滯脹的本質是通脹過高損害了經濟增長,如1949年前國統(tǒng)區(qū)的滯脹、1970年代美國滯脹、1980年代的阿根廷滯脹(年均通脹率450%和年均GDP增長率-1.5%),而不是成本沖擊、石油危機、美元貶值等等。
當經濟增長率超過潛在經濟增長率時,隨后CPI漲幅就會不斷走高,這時正常的做法是通過宏觀調控給經濟增長降溫,經濟增長率下行一段時間后,CPI漲幅就會隨之下行。
但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政府會放任通脹走高,如戰(zhàn)爭時期發(fā)行貨幣籌集軍費(1937-1949年的中國)、發(fā)行貨幣籌集資金建設“偉大社會”(1970年代的美國)、發(fā)行貨幣應付債務危機(1980年代的阿根廷),但不斷走高的通脹水平最終會實質損害經濟增長,這就是普遍意義上的“滯脹”。
滯脹的根源是通脹過高,因此,治理滯脹的根本對策是緊縮貨幣來治理通脹,通脹回復到正常水平,經濟秩序恢復了正常,經濟增長自然也會逐漸回到正常水平。因此,只要不濫發(fā)貨幣,就不會有惡性通脹,沒有惡性通脹,就不會有滯脹,這就是為什么目前中國不必擔心滯脹。
三、面對未來經濟走勢的對策
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在于勞動人口增長、制度創(chuàng)新和技術創(chuàng)新。因此提出三方面建議。
1、勞動人口增長。
勞動人口增長包括勞動人口數(shù)量增長和勞動素質提高。當前應統(tǒng)一城鄉(xiāng)計劃生育政策,目前實際情況是城市計劃生育政策緊,農村計劃生育政策松。實行十二年制義務教育,對教育無論如何強調都不過分。公立計劃內教育完全免費,因為教育投資是收益率最高的投資。
2、制度創(chuàng)新。
建立全民社保體系,基本養(yǎng)老保險全國統(tǒng)籌。深化國有企業(yè)改革,通過一分為多(市場占有率超過50%的單一國有企業(yè)強制分拆),提高國企效率。穩(wěn)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逐步實行注冊制,讓企業(yè)根據(jù)市場供求自行決定上市時間。
3、技術創(chuàng)新。
大力推進創(chuàng)新型企業(yè)上市,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創(chuàng)新企業(yè)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