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月15日),中國內地股市收盤持平。過去10個交易日內,基準的上證綜合指數有8個交易日收盤走高。自1月26日以來,該指數已累計上漲8.3%。深證綜合指數收盤持平于1261.60點。當日公布的2011年1月份CPI(消費者價格指數)升幅低于預期,但投資者早已得到小道消息,預料并消化了這一結果。 官方公布的中國1月份CPI較上年同期上升4.9%,低于接受道瓊斯調查15名經濟學家的預期中值5.4%。這次引人注目的是中國國家統計局調整了CPI統計方法,包括在CPI權數構成中,降低食品權重2.21%,提高居住權重4.22%。此外,1月份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10.3%(去年12月份為上漲9.6%),非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6%(去年12月份為上漲2.1%)。1月份PPI(生產者價格指數)同比上升6.6%,升幅高于去年12月份的5.9%和經濟學家的預期中值6.3%。 雖然1月CPI升幅看起來并不很高,但北京對通貨膨脹格外敏感。何況,數據沒有完全體現出通貨膨脹對很多中國人的實質影響。即使在調整權重后,CPI對于房價等資產價格上漲的反映仍很不充分。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對《華爾街日報》說,中國制造業(yè)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壓低了制成品價格(CPI權數中包括制成品)。另外,食品類價格在過去四個月平均漲幅超過10%,也沒在數據上得到應有反映。對今年的現實來說,食品是一個大問題,因為天氣因素太不靠譜。惡劣氣候已經造成澳大利亞飽受洪災侵襲;美國部分地區(qū)則受到旱災威脅;中國部分地區(qū)也面臨著60年來最為嚴重的旱災。如果中國最終需要為此大規(guī)模進口糧食,食品價格步步上漲是逃不掉了。 自去年10月以來,中國央行已三次加息,春節(jié)假期結束前是最近的一次。然而,當基準貸款利率(6%左右)僅僅是勉強超過通貨膨脹率,利率的緊縮效應不會很明顯。通常,主要經濟體會提高利率來應對通脹,但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更傾向于保持較低的利率水平而依賴產業(yè)政策。單靠產業(yè)政策能不能抵擋住通貨膨脹壓力?未可知。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經濟提供給全球經濟巨大動力,也可能給自身或世界經濟一輪通貨膨脹。很明顯,中國經濟增長及其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日益強大。中國1月份出口額增長近38%,進口額增長51%,說明中國乃至全球市場的需求均強于預期。但樂觀數據的背后也潛藏著問題:中國大宗商品進口成本會越來越高。以銅為例。據Capital
Economics稱,中國1月份廢銅和未鍛造銅材的進口量較上年同期增長16%,但上述兩種商品的進口價格(按美元計算)卻上漲了51%。倫敦金屬交易所3個月期銅期貨在昨日亞洲交易時段創(chuàng)下紀錄新高,帶動上海期交所銅期貨升至盤中高點每噸人民幣76950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澳大利亞等出口國或因此受益,但也加劇了未來全球所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 我注意到,摩根大通中國證券市場部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李晶表示,由于食品價格、工資水平及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并且若能源價格進一步放開,將可能導致能源成本上升,因此未來數月中國通貨膨脹率或將維持在高位。1月份低于預期的通貨膨脹率使市場有理由自我安慰:短期內中國央行不會進一步加息,但投資者一定要明白:CPI數據不是全部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