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9-06 作者:敬一山/網(wǎng)絡(luò)從業(yè)者 來源:新京報
|
|
|
沒有完善的制度就不行善,這邏輯的荒謬不值一駁。 本月底,蓋茨與巴菲特將來到中國,與50位中國富豪共赴一場“慈善晚宴”,此前媒體報道“夜宴”會對中國富豪進行勸捐,因此很多受邀富豪都反復(fù)確認是否會在晚宴上被“勸捐”,甚至有一小部分人因此拒絕參加晚宴。為了排除富豪們的誤解,蓋茨和巴菲特將會盡快發(fā)來親筆信,說明此次活動只為結(jié)交朋友、尋找伙伴。(9月5日《新京報》) 從中國富豪防守性的姿態(tài),可以大致猜測到晚宴結(jié)局。世上本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恨,不可能有一番言談就徹底改變別人的言行。更何況,蓋茨和巴菲特的慈善行為,固然有他們本性良善的因素,但其本國的慈善法、稅法制度也功不可沒。而中國富豪自主納稅的意識都還沒有成為本能,又怎么能指望他們一夜之間就被蓋茨和巴菲特醍醐灌頂,成為慈善天使? 但先有好制度還是先行慈善,這不是一個蛋生雞或雞生蛋的懸疑問題。在沒有遺產(chǎn)稅、富人個人所得稅也多有缺漏的國情下,中國富人更應(yīng)該在慈善的道路上先行一步。沒有完善的制度就不行善,這邏輯的荒謬不值一駁。因此,蓋茨與巴菲特需要傳授中國富豪的不是該不該行善,而是怎么行善。 中國的一些慈善場面常常會讓人看得難受。被捐贈的貧寒學子在新聞發(fā)布會上舉著大大的支票牌子,有的還被要求當眾朗誦感謝信。搞不清楚那是慈善會還是行善者的表彰會。行善者的榮光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損害被捐助者的尊嚴基礎(chǔ)上呢?剛?cè)ッ绹x博的一位朋友的觀察或許能給我們些啟發(fā)。她周末會看到一些人把自家不用的東西清理干凈放在門口,小到疊好的紙箱子,大到微波爐、電視機,然后貼著大紙條,寫上:“free,help
yourself”。你不知道這些東西具體是哪個人給的,也不知道最后是誰拿走了。這樣的慈善才是最健康、最動人的。 慈善絕不該去跟被捐助者要“效益”。蓋茨與巴菲特已聲明不會“勸捐”,那不妨教一教中國富豪怎么行善吧!
|
|
凡標注來源為“經(jīng)濟參考報”或“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shù)字媒體產(chǎn)品,版權(quán)均屬新華社經(jīng)濟參考報社,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不得以任何形式發(fā)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