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策展人眼中,雞缸杯正是一件誕生于一位文藝皇帝執(zhí)政時期的文物。
諸多的學術梳理和展覽籌備都因雞缸杯而起,眾多文物和史料梳理聚集到這里為一件高價藝術品提供背書 12月18日,龍美術館西岸館充滿現(xiàn)代感的建筑之外,早早搭上了紅磚黃瓦的布景,令人恍若置身影視基地!吨煲娚畹氖澜纭晃恢袊实鄣囊簧捌鋾r代:成化斗彩雞缸杯特展》在此開幕。前一天,這座美術館的創(chuàng)辦人、收藏家劉益謙從西岸藝術品倉庫把他那只以2.8億港幣競得的“明成化斗彩雞缸杯”請入美術館。館長王薇介紹說,它將在這里呆兩個月,到過年前再回到西岸藝術品倉庫。 為了迎接雞缸杯的進駐,美術館的工作人員用三個月時間進行布展。而除了場館之外的精心設計,策展人、匡時拍賣副總裁謝曉冬從各地征集了成化年間的藏品,或以陳列復制品的方式意圖展現(xiàn):雞缸杯的時代以及影響這個時代的帝王——成化皇帝的美學世界。 要為雞缸杯策劃一個展覽,最初令謝曉冬頗為躊躇,“它的工藝特點早已為人所知,同時,這一時期的書畫、瓷器在市場上的流通也比較少,如何去表現(xiàn),需要費一番心思”。在接受《第一財經(jīng)日報》采訪時,他說。在查閱了大量學術著作和明史資料之后,謝曉冬最后將目光鎖定在“成化皇帝”以及“這位皇帝所處的時代”。謝曉冬深信,在政治上無甚作為的成化皇帝卻是一個在文化藝術的推動上頗有作為的人。而此前,由于他作為皇帝的平庸,他在文化工藝推動上的功勞也曾被遮蔽。 而謝曉冬想要做的正是通過成化時期的文物、復制品以及文史資料的梳理來展現(xiàn)成化皇帝的美學世界,從而勾勒雞缸杯產(chǎn)生的歷史土壤。“明代皇帝到了朱見深這一代已經(jīng)從關注外在世風轉(zhuǎn)向關注內(nèi)心世界。宮廷畫風也是如此,之前都是宮廷畫家的畫風為主,但到了成化年間便出現(xiàn)了林良、戴進、同時,吳門畫派的沈周也在成化時期達到了藝術高峰!敝x曉冬認為:“事實上,成化時期的中國在思想、藝術領域都醞釀著很大的變革,晚明崇尚自由與個性的世風便根植于此一時期。” 于是,關于雞缸杯的這次特展上便有了成化皇帝本人的繪畫作品、明代成化之前以及成化時期的書畫、瓷器,展方還從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館借來數(shù)個成化時期的瓷器,其中亦不乏斗彩工藝的瓷器。而沒有能夠借展的藝術品,展方則用復制品替代展示。這些藝術品在展覽之中匯聚到一起,遍布呈階梯起伏裝的展館,確實從一定程度上呈現(xiàn)了成化時期的文藝風貌。 雖然關于其具體燒造年份并無記載,但據(jù)景德鎮(zhèn)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新園及其團隊的推斷,較為公認的時間應是在成化十七年到二十三年之間。成化世風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加速轉(zhuǎn)向,加上憲宗朱見深推崇藏傳佛教,在此期間宮中佛事最盛,景德鎮(zhèn)的御制瓷器燒在也在此時驟然提升,斗彩雞缸杯正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在策展人眼中,雞缸杯正是一件誕生于一位文藝皇帝執(zhí)政時期的文物。它與成化年間的其他瓷器、書畫一起吐露著這段歷史在藝術上留下的痕跡。 然而,穿越諸多明代文物,漸漸走至展館最深處,仍沒能看到雞缸杯。原來,在展館最末端的左側(cè),還有一間漆黑的房間。這件宮廷瓷器此時正孤獨地呆在一個房間之中,接受著最多遠方來客的認真的打量。一束白光讓它的白膩釉色與輕薄胎體更加凸顯,時間不著痕跡,它依然光潔如新。 這樣的陳列設計讓人想到:這諸多的學術梳理和展覽籌備都是因雞缸杯而起,眾多文物和史料梳理聚集到這里為一件高價藝術品提供背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