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時六年,花費一億七千萬歐元之后,整修一新的巴黎動物園(亦被稱為文森斯動物園)終于在4月12日重新開放。此前幾乎所有動物都被遷至國外,只有長頸鹿和一頭河馬一直留在這里親眼目睹了整修過程——前者是由于長脖子的關系實在不便于被運送,而后者被特許留下的原因,則是因為它在試圖被裝進木板箱里送走的時候大發(fā)脾氣。這個1934年創(chuàng)立的動物園欲藉此次整修將自己打造為“21世紀動物園”的模范樣本,它的首要任務是倡導動物權益與保護。 在充分展現(xiàn)生物多樣性的原則下,新園區(qū)的動物種類有了顯著增長,但意味深長的是,動物的總數(shù)僅為過去的一半左右,而且人們在這里將不會看到大象和熊。其中的邏輯倒也相當清晰:新園的重大舉措之一,是改變將動物們關在籠中供人觀賞的傳統(tǒng)模式,最大限度地還原野生動物的“無壓力”生存場景——這就導致了圍籠柵欄大幅減少、更多的自然空地以及動物密度顯著降低。至于大象和熊的缺席,則是因為它們的習性尤其要求廣大的活動空間,相比起其他動物而言更不適合生活在都市型動物園的狹窄區(qū)域內——這個特許缺席的決定確乎體現(xiàn)了動物園對于特定動物需求的尊重,從這個意義上說,強調“我們沒有什么”比宣稱“我們有什么”更能打動人心。 為營造更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生物帶”,園中動物也不再根據(jù)種類來劃分居住區(qū)域,而是將同一地源的動物安置在一起,例如長頸鹿與鴕鳥為鄰,斑馬和犀牛為伍。所有動物按其地源的不同分別隸屬于以下子園區(qū):馬達加斯加、巴塔哥尼亞、圭亞那、歐洲、蘇丹—薩赫勒,各個子園區(qū)還從方方面面盡最大可能模擬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除此之外,該動物園還會積極參與科學研究,以幫助保護瀕臨滅絕的物種。 研究“人類和動物共生關系”的專家Jean
Estebanez表示,此次整修體現(xiàn)了動物園發(fā)展的新趨勢:不再把動物僅僅作為一種資源來看待,而是把它們視作跟人類一起共生的物種,或者說是朋友。因此,當代的動物園不應該把動物們硬拖到一個全然陌生的環(huán)境中以便于向人類展示,而是邀請人們進入一個他們不甚熟悉的“準自然世界”——在那里,他們也可以學會如何跟動物和諧相處。 即便巴黎動物園的舉措已經(jīng)體現(xiàn)了相當程度的歷史性變革,法國的動物權益團體還是不滿意。相對于環(huán)保人士所追求的更高標準,園中的動物們依然生活在人造環(huán)境當中,或者說這究其本質不過是另一種被囚禁的狀態(tài),它們并不能真正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更符合其天性的自然世界里。動物權益團體La
Fondation Droit Animal, Ethique et Sciences的主席Jean-Claude Nou
ts直言:“假裝動物園在自然保護中能起到直接的作用,這本身就是騙人的。” 這讓人不禁想起哥斯達黎加曾宣布從今年起關閉兩家公共動物園——跟巴黎動物園相比,以生物多樣性著稱的哥斯達黎加在保護野生動物權益的道路上邁出了更為徹底的步伐。作為這一計劃的后續(xù)安排,園中現(xiàn)有的動物將被放生或者送到動物收容所,位于首都圣何塞的Simon
Bolivar動物園將會變身為植物園,而城市西部的Santa Ana
Conservation保護中心則會被改造為公園。環(huán)境部長卡斯特羅稱,“沒有籠子”是哥斯達黎加保護野生動物的新方向。此計劃的實施基于一個最樸素的邏輯:對待動物的最好方式,是讓它們在野外重獲自由。 甘地曾說過:“一個國家的道德是否偉大,可以從其對動物的態(tài)度看出。”巴黎動物園的改良式創(chuàng)新和哥斯達黎加的顛覆性革命體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以動物為本”的理念,它們的探索將引發(fā)我們對于人類與動物更積極共生關系的進一步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