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人民幣兌美元創(chuàng)下兩個月來的第17個新高,這不禁讓人納悶,為何在國際市場美元兌其他貨幣升值的同時,卻唯獨對人民幣貶值?
不管怎樣,國際市場對人民幣的需求加大,拉高了人民幣價格,這是造成本幣升值的最根本原因。不管是通過地下錢莊進來的熱錢,還是通過各種虛假貿(mào)易進來的套利資本,都是對賭人民幣未來還會繼續(xù)升值。
說到這兒,肯定有人納悶,美國是世界頭號強國,當美元幣值回升的時候,國際資本應該回流美國才是,為何還來中國?況且,如果只是熱錢單方面推動的人民幣升值,中國為何不還手?
換個觀察角度,或許能得出答案:人民幣升值其實是一局“很大的棋”。
眾所周知,自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mào)易組織以來,出口貿(mào)易飛速增長,尤其是對美國的貿(mào)易,多年連續(xù)順差,外匯儲備不斷刷新紀錄,當前余額已經(jīng)超過3萬億美元,但其中大部分又回流到美國國債市場。轉了一大圈,最終的結果是,美國向中國借錢買了中國的商品,空手套白狼。
美國的經(jīng)濟地位短期無法撼動,要想改變這種被動局面,只有讓人民幣成為其他國家的貿(mào)易貨幣、儲備貨幣,實現(xiàn)人民幣的國際化。那樣的話,中國就可以在貨幣上有出有進,形成一種動態(tài)平衡。而要想人民幣國際化,必須要承擔的代價就是維持本幣的強勢。所以,在美元相對強勢周期,人民幣會更強勢。
在歷史上,凡是美元強勢的周期,都會對中國造成強烈的資本外溢效應,而資本流出對經(jīng)濟前景的傷害是無法估量的。而今,美元重回強勢軌道,中國經(jīng)濟卻進入大周期的增速放緩階段,此時,如果我們不能抓住有利的時間窗口對美元進行絕地反擊,那么經(jīng)濟結構轉型可能胎死腹中;而要維持貨幣強勢,又會傷害出口企業(yè),對經(jīng)濟放緩雪上加霜。
基于上述邏輯,我們有理由認為,如果說2013年以來這一波人民幣升值是決策層基于長遠戰(zhàn)略而下的一手“很大的棋”的話,那么這一招很可能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到底是妙棋還是臭棋,現(xiàn)在無法定論。高手過招,不到最后,勝負永遠無法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