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呀諾達景區(qū)入口處的廣場 |
 |
名為“黃葛榕”的大榕樹 |
 |
藤纏樹絞殺現象 |
 |
高高的檳榔樹 |
 |
從觀景臺遠眺原始森林山谷 |
 |
好大一株旅人蕉 |
1月底的北京籠在大片逼仄壓抑的霾里。從出生起呼吸了20多年的北京城的空氣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成了讓人每天早晨打著噴嚏醒來的“催淚瓦斯”。
如果在這一片濕澀的陰霾下還能有什么讓人稍感欣慰的事,大概就是我并不在此時的北京而遠在千里之外的海南。
冬季的?谟行┰S涼意,不過再往南走一段,一旦越過分隔海南南北氣候的地標——分界洲島,便像跨越了無形卻留痕深刻的屏障,氣溫就極鮮明地升高起來。人們?山璺纸缰迧u上的牛嶺一覽“牛頭雨、牛尾晴”的奇觀。嶺北陰雨凄凄,嶺南日光灼灼。如果還能一路繼續(xù)向南的話,就到了三亞了。
聽人說,很多初到三亞的游客會產生類似“醉氧”的反應,最典型的“癥狀”就是整個人昏昏沉沉只想酣睡。我原以為這不過是人們的一種夸張的說法,結果,我到三亞的第一天果然也“沉醉”了——純粹的空氣呼吸起來就像在紙上順暢的隨手而動的筆,完全沒有因一時堵塞出不了水兒而不得不沿著斷續(xù)的印記來回劃弄的困擾。
世上最坦蕩的釋然來自心靈,三亞的空氣流動于全身,充盈胸腔和肺腑,把一個人所能完全綻放的“本能”激活,就連視覺能夠企及的、聽覺足以感知的、嗅覺所能捕捉的一切,都擴大了范圍,仿佛世界也一起變寬廣了。熱帶的風像溫厚寬闊的懷抱,讓人情不自禁地靠上前去汲取它甜美的氣息,而后沉溺在那近乎寵溺狀的溫暖里。
談到熱帶,人們大多使用“熱情”、“熱烈”之類感情色彩鮮亮濃郁、對比度頗高的詞匯;藍天白云金沙和碧波綠樹紅花盜走世間所有絢爛,交相勾起躍動的心緒,視野連著每根血管和神經被數不清的色彩一股腦淋了個夠。高溫狀態(tài)下的愉悅蒸得人心尖兒一陣酥麻,但要想真正親近熱帶,不到熱帶雨林看看終是會令人抱憾的。于是,呀諾達熱帶雨林文化旅游區(qū)成了我三亞游的第一個選擇。但后來我想,假如我沒有走進過呀諾達倒好了,畢竟輕易傾心之后不知何時方能再會的魂牽夢縈也是種溫柔的負擔吧。
呀諾達是我國第一個5A級海島型旅游景區(qū),它在三亞市最新修編的旅游總體規(guī)劃中占據了三亞旅游圈“金三角”的地位。這里離三亞市區(qū)35公里,保證了源源不斷的客流。它被稱為三亞的“后花園”,當之無愧。
進入景區(qū)大門后首先要乘坐擺渡大巴繞行一段蜿蜒的山路才能來到景點。拿著事先配發(fā)的電子導游器,左耳戴著的單邊耳機里傳來錄制好的甜美女聲,隨著游客到達不同景點,導游器的紅外感應裝置會發(fā)生作用,進行相應的解說。坐在巴士上,空出的右耳自然留給了熱情的導游,他介紹說,“呀、諾、達”在海南土話中意為“一、二、三”。景區(qū)里,不管走到哪里,都能見到工作人員伸出二、三兩指,微笑著以“呀諾達!”同游客打招呼;作為回應,游客報以同樣的手勢和“呀諾達!”的問候。
甫下大巴,從觀景平臺向前方遠眺時的勝景直到現在也令人難以忘懷:遠山和流云在各種各樣的青碧色調間調和出類似油畫般的質感,盎然綠意肆意鋪灑在每寸山石上,一切都帶著不可思議的圓融美感。我在急欲用相機取景框包圍、記錄下眼前諸物和親眼汲取視覺沖擊的渴望中搖擺不定,最后選擇的折中辦法就是盡量呆久一些,同樣徜徉在富足甘美的清新空氣中,仿佛這樣就能破除曾阻塞在心頭的偏執(zhí)業(yè)障。
熱帶雨林早有“地球之肺”的美譽,其生物學、地理學乃至美學的價值不言而喻。地球上現存的植被超過半數生活在僅占陸地面積3%的熱帶雨林中。目前在中國,熱帶雨林僅于云南西雙版納和海南島存在,從北緯18°的緯度來看,我國這兩片熱帶雨林處于世界雨林的北緣。在呀諾達熱帶雨林中,生長著1400多種喬木、140多種南藥,還有80多種觀賞花和數十種熱帶水果“安居樂業(yè)”。經過規(guī)劃和建設,景區(qū)里的游覽車行車道路和石階山路都已成規(guī)模,更有空中索道供尋求驚險刺激的游客溜索。但是在我看來,還是未經人為布置的自然之景更為迷人。
在雨林區(qū),所到之處盡是奇形怪狀的植物,科研人員和景區(qū)規(guī)劃者們細心地為雨林中的花草樹木或立或掛地制作了寫有植物中文名和拉丁文名的介紹性標牌,方便游人與熱帶植物“親密接觸”。我默默地望著從來寡言的樹和花草,心想,如果時間允許,讓我系統(tǒng)地觀察、學習它們,哪怕能隨口叫出它們的名字,而非走馬觀花般一逛而過該有多好。
在熱帶雨林中,陽光只能把光華和燦爛留在上空,僅有僥幸的幾絲幾縷能透過遮天蔽日的葉叢灑向游人。雨林中沒有波瀾也沒有低語,只留下熱帶方有的、蒸騰著鮮熱水汽的學術味道。千百年的四季輪回、斗轉星移,造就了神秘大自然的雨林奇觀,樹木、花草肆無忌憚地在水分充沛、溫度適宜的環(huán)境下自由生長,帶給人類豐富的綠色資源。熱帶雨林看似平凡的存在蘊含著生命之魅賦予的閑適哲學。
“呀、諾、達”在文化旅游區(qū)中被賦予這樣的詮釋:“呀”代表創(chuàng)新,“諾”代表承諾,“達”代表踐行;同時,它還在向“熱帶香巴拉”的概念不斷靠攏。而熱帶雨林并不是、也不用成為什么“伊甸園”、“世外桃源”之類的人類美好綺思和理想的歸宿地。我更愿意將“呀、諾、達”的“一、二、三”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概念來表達!把健、“諾”、“達”就是字母中的A、B、C,有了它們,才能在字母的各種排列與組合中拼出每一個單詞,從而寫出一本以自然為作者的大書。在這本“書”中,應該無處不見各物種在相互襯托和成全的過程中達到共生的和諧情態(tài)。雨林中,細葉榕的氣生根貼附在宿主紅殼松枝干上造成的“植物絞殺”現象又如何不體現出自然界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基礎法則?
呀諾達熱帶雨林“健全”而“簡樸”,于簡單、簡潔、簡約中體現出了瑰麗的至真至美,它的“無為”達觀與深不可測的奧秘正好可以成為一個人知識和道德的最好后盾。那葉與莖、根一張張從容和善的“面孔”,讓我們好似可以找到生而為人的尊嚴。大自然里從不存在破綻縫隙,“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悟亦不難找,眼前條條生命的蹤跡里便隨處可尋。
離開呀諾達時天邊已泛起暖栗金色,此時灑在背上的溫和陽光既像在催促游人歸家,又像裹滿了身后雨林微帶莞爾的挽留!笆⑶殡y卻”這個詞倏地竄進我的腦海,并且蓋過了它的本意的是不忍、不舍、更不愿拋棄的對呀諾達留戀的心情;剡^味兒來,施加這份“盛情”的倒成了我。也罷,暫且讓它好心收留我那微不足道的熱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