謊稱閻錫山后代賣假古董、鑒定專家原是托……今年以來,廈門市思明區(qū)人民法院受理多起假古董詐騙案,涉案金額超過百萬元。辦案法官表示,當前收藏品行業(yè)欺詐多發(fā),民間藏家切莫輕信,以免上當受騙。 收藏愛好者劉某在逛廈門一舊貨市場時,遇到一地攤小販,并告知如有古董可聯(lián)系。過了幾天,就有人打電話給劉某,稱了解到一“包工頭”從地下挖了“黃金壺”、“黃金琵琶”、“黃金觀音”等古董。劉某對這批古董真假心里沒底,在對方的安排下,劉某拿著“金器古董”找到一“專家”,請他鑒別真假!皩<摇笨隙ǖ卣f是唐代的,流傳至今價格不菲。劉某于是買下這些“金器古董”,當場支付了31萬元。但后經廈門文化遺產保護機構以及黃金珠寶檢測機構鑒定,3件“金器”根本不是古董,也不是純金制品,只是鍍金的現(xiàn)代工藝品。劉某才發(fā)覺上當受騙。 調查顯示,章某等四人分別扮演包工頭、專家等角色,共同詐騙劉某31萬元平分。法院審理認為章某等人的行為構成詐騙罪,判處章某等人有期徒刑3年不等! 一位周姓小姐受騙,則始于在古玩城偶遇自稱“閻錫山后代”的閻某。閻某表示,自己身兼“中國橫店收藏家協(xié)會副會長”,是玉器、瓷器、青銅器的專家,家里有古董上百件,來廈門是考察收藏品市場。沒幾天,閻某稱有一漢代的壓手杯價值幾百萬,因為太貴重不想隨身帶回北方,想寄放在周小姐處。一個月后,閻某告訴周小姐,最近急需用錢想把寄放的漢代玉杯賣掉?紤]到周小姐對古董收藏的熱情,可以“不賺錢”原價轉讓,最終雙方以28萬元成交。 但經過鑒定,閻某賣給周小姐的并非漢代壓手杯,而是機器制造的現(xiàn)代工藝品,評估價僅值4000元。法院審理認為,閻某詐騙數額巨大,判處有期徒刑六年兩個月。 廈門市思明區(qū)人民法院刑二庭法官陳毅燕表示,古玩行當歷來有“撿漏”、“打眼”說法,意思是古董真?zhèn)物L險由買主負責,這也成為犯罪分子常拿來辯解的托辭,即“古玩不打假”。但法院在審理古董詐騙案件時,只要能證實賣家在明知是贗品的情況下,仍通過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等手段將贗品當做真古董出售,就足以認定賣家有詐騙的故意,以詐騙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陳毅燕同時提醒普通收藏者,古玩收藏市場“水很深”,專家都常有看走眼的時候。收藏新手購買收藏品時應慎重,不要盲目輕信所謂專家的鑒定結論,避免上當受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