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外交史上,曾發(fā)生過這樣一則奇聞,1717年,薩克森國王奧古斯特二世與普魯士國王達成一項協(xié)議,用其手下600名驍勇的將士換回127件中國瓷器,其中18件被稱為“近衛(wèi)花瓶”的瓷器至今仍陳列在德國的德累斯頓博物館內。
昔日備受追捧,遠涉重洋的中國外銷瓷,在幾百年之后又榮歸故里。近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在展出英國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館藏中國瓷器精品,展出的148件(套)精美瓷器形態(tài)各異,或具有嫻熟的中國制瓷工藝,或富有濃烈的異域風情,吸引了眾多參觀者,也使國內外銷瓷收藏熱再度上漲。
遠涉重洋 數(shù)量龐大
以最簡單定義而言,外銷瓷就是中國出口到國外瓷器的總稱。中國古陶瓷專家胡雁溪曾以“歷史的誤會”來概括西方人通過外銷瓷了解中國瓷器的觀點。外銷瓷不僅是中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縮影,更是中國陶瓷工藝與異域文化結合的特殊產(chǎn)物。
外銷瓷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中國瓷器通過絲綢之路,在世界各地進行交易,東到朝鮮、日本,南經(jīng)東南亞、南亞、西亞,遠達非洲,到后來流入歐洲。
宋元時期水陸交通更為發(fā)達,國家還設置市舶司負責外貿事務,通過外銷瓷促進收入,這些措施都促進了外銷瓷在海外的銷售。
明清兩代外銷瓷的銷量已達到鼎盛時期。新航路開辟之后,對外交通更加便捷,海洋貿易興盛,海陸并進,外銷瓷的數(shù)量大幅增加。鄭和七下西洋就向海外輸出大量瓷器,,外銷瓷的對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不僅有外貿交易的外銷瓷,更有很多外商來中國訂購、訂造瓷器,銷往國外,輸出范圍從亞洲擴展至歐洲、美洲,形成了一個世界性的外銷瓷市場。
19世紀末,日本及歐洲制瓷業(yè)在借鑒中國陶瓷基礎上,迅速發(fā)展起來,而晚清政府的腐敗及社會動蕩,對瓷器生產(chǎn)造成嚴重影響,瓷器的外銷每況愈下,中國外銷瓷逐漸衰落。
持續(xù)千年的外銷瓷交易,數(shù)量之大、范圍之廣,大大超出人們的想象,F(xiàn)在,中國外銷瓷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雖然沒有確切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但據(jù)保守估計,現(xiàn)存于世界各大博物館、私人收藏家之手以及尚未打撈發(fā)掘的外銷瓷總數(shù)在數(shù)億件以上。荷蘭學者T·佛爾克曾在其編著的《瓷器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統(tǒng)計,從1602年至1682年間,中國瓷器的輸出量就高達1600萬件以上。而在近年來各大海域發(fā)現(xiàn)“海撈瓷”事件中,打撈出的外銷瓷都在幾十萬件以上。
中西合璧 瓷中奇葩
外銷瓷體現(xiàn)了外國人對中國陶瓷的審美和藝術追求,也充分展示瓷器貿易帶來的中西文化交流與碰撞。這些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外銷瓷,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樣式、圖案都異常特殊,在國內很少見到,他們是中西合璧的特殊產(chǎn)物。
作為高檔日用品或禮品的外銷瓷,受到國外貴族階層禮遇。隨著明清時期出口量的增加,工匠們更注重根據(jù)不同國家的生活習俗,為國外特殊需求專門生產(chǎn)或燒制瓷器的風氣日漸興盛。
其中,很大部分是模仿不同地區(qū)的金屬器皿,在尺寸和形制上都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例如,作為大宗產(chǎn)品的元青花瓷,因地區(qū)不同而有所差異。銷往中東、西亞一帶的青花瓷,器型一般較大,多為大盤、大瓶等。西域常多人聚餐,用大盤盛飯,以手撮食,大型尺寸的盤碗正是為了迎合西亞地區(qū)居民的飲食習慣,根據(jù)這里貿易的需要而制作的。選用進口鈷藍作為主色,這也與西域人喜歡藍色和青色相關。而外銷東南亞地區(qū)的青花瓷,風格迥然不同,以小罐、小碟、高足杯等小件器為主,因采用國產(chǎn)青料,青花色澤灰暗,構圖也較為簡單。
在外商訂購的外銷瓷中,許多紋飾圖案是依照外商的樣品而繪制的,這也是外銷瓷最具特色的,其題材大致為紋章、人物、船舶、花卉四類,而畫工的表現(xiàn)方式也是符合西方的審美需求。
其中,紋章瓷是最富特色的一類,紋章瓷是歐洲各種組織、皇室、貴族、軍隊等群體委托在中國的貿易公司定制燒成的瓷器,在這些瓷器上,都繪有代表群體標志的徽章。很多家族的傳承脈絡通過紋章瓷體現(xiàn)的一清二楚,不同的紋章也成為不同時期外銷瓷風格特征的斷代依據(jù)。
在現(xiàn)存的外銷瓷中,我們看到很多瓷器已經(jīng)過改裝,形成怪異的結合,比如,在瓷器的口、足、流、柄等部位鑲嵌不同的金屬飾物或加蓋作為裝飾。這種做法一是防止瓷器受損,為了保護瓷器易受損的部位,他們用金屬材質進行保護。此外,在陶瓷配上金銀裝飾,不僅增強了器物的裝飾性,也迎合了貴族奢華生活的需求,提高了瓷器的地位。因為這樣的改裝,外銷瓷的形狀不僅發(fā)生改變,也獲得新的功能。通過在不同部位搭配相應的配件,一支瓷碗可能變成杯子,花瓶可能被改造成執(zhí)壺。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所藏的青花葡萄牙盾形徽章紋執(zhí)壺就屬于這樣的一件瓷器,該件瓷器為典型的定制器,于明嘉靖期間在景德鎮(zhèn)燒制,大約19世紀在土耳其加裝上銀制的壺蓋和壺嘴。
收藏熱促外銷瓷回流
中國官窯瓷器在1860年后才進入歐美市場,作為中國瓷器工藝的一個分支,外銷瓷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雖然其藝術價值不可與主流的中國瓷器相媲美,但外銷瓷具有重要歷史內涵,對瓷器工藝的發(fā)展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也起到重要的意義,是中國對外貿易交流的有力物證,值得考古、歷史、社會經(jīng)濟學者深入研究,也值得收藏投資。
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甘學軍認為,外銷瓷反映了瓷器貿易的發(fā)展歷程,也反映了中國與海外交流的進程。外銷瓷主要是出于實用功能,就藝術性而言,比較邊緣,與中國占審美主流的官窯瓷器無法相提并論,價格也沒有可比之處,將來的格局也會如此。
盡管如此,甘學軍表示,外銷瓷承載了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印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精品的市場價格還未達到其應有的地位。外銷瓷是研究中國陶瓷歷史和中外文化、經(jīng)濟交流的重要實物資料,隨著外銷瓷學術研究和關注度的提升,一定會迎來其市場價值的回歸,其價格也會提升到與作品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相符合的水平。
實際上,最近幾年,國內對外銷瓷的關注也非常高,昔日出口的外銷瓷榮歸故里,成為市場新寵。古董藝術經(jīng)紀人王鵬昭表示,出現(xiàn)在內地市場的外銷瓷,在2005年前,一般的價格就在1000元左右,然而,在最近幾年,外銷瓷的平均價格已上漲10倍左右。國內目前真正的外銷瓷收藏家數(shù)量非常少,大多是介入這行的投資者,有的古玩商人甚至專門做海外回流外銷瓷。外銷瓷存世量較多,而且保存較為完好,價格甚至比同時期的國內民窯瓷還便宜。
在古玩店、網(wǎng)上、拍賣公司等交易場所都能見到外銷瓷,各種古董博覽會更是有諸多外銷瓷出現(xiàn),瑞士古董商甘文樂就是其中一位,他表示,歐洲現(xiàn)有的外銷瓷大多成為各大博物館的藏品,真正流傳在市場上的精品非常少,正是看中外銷瓷介于中西文化的這一特點,他很看好外銷瓷未來的市場前景。
據(jù)甘學軍介紹,中國藝術品市場及收藏火熱也促使外銷瓷回流高漲,幾年前,阿姆斯特丹的古董街隨處可見外銷瓷,但最近幾年,專業(yè)或者非專業(yè)的買家過去“淘寶”,使原本價格不高的外銷瓷價格飛漲,數(shù)量也變少了!爸袊藢ν怃N瓷傾注的熱情很高,明清官窯資源有限,在壯大的收藏隊伍和膨脹的市場需求中,外銷瓷呈現(xiàn)迅猛的需求狀況!备蕦W軍說,“現(xiàn)在,在阿姆斯特丹買一件外銷瓷有可能比在國內買一件還貴!
盡管如此,外銷瓷在整個瓷器交易中所占份額并不大。中間商多,但缺乏真正的藏家、銷路不好、價位尚低都是目前的實際情況。很多業(yè)內人士表示,這種現(xiàn)象只是暫時的,隨著研究者、古董經(jīng)紀人、收藏家、媒體對外銷瓷認知和研究的不斷深入,外銷瓷的關注度也會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