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烏干達漁民本·恩蘇布加而言,手機好像銀行賬戶。利用移動通信服務商網(wǎng)點提供的服務,恩蘇布加往手機里存錢、轉賬、付費。與許多非洲窮人一樣,恩蘇布加享受不起銀行服務,他成為了移動金融服務龐大客戶群的一員。
手機的普及不僅為非洲窮人帶來享受不到或享受不起的金融便利,還在農業(yè)和衛(wèi)生等領域推動社會發(fā)展,引發(fā)一場經濟“革命”。
窮人銀行
從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出發(fā),驅車200公里就能到達非洲最大湖泊維多利亞湖。漁民恩蘇布加住在湖畔漁村卡森塞羅。
在這里,墻面刷成黃色的“移動錢”(MobileMoney)服務點分外搶眼。村中有兩個服務點,恩蘇布加每周都要去其中一個存錢。
他把一疊錢遞給坐在桌后的女人。對方在一本賬簿上記下錢數(shù),然后交給他一個代碼。只要把代碼輸入手機,錢數(shù)就與手機號碼綁定。整個交易只需幾分鐘,費用低廉。
“有這項服務前,我都是隨身攜帶現(xiàn)金,”恩蘇布加說。漁村附近沒有銀行,他帶著錢長途跋涉回家時,總擔心遭搶劫。
“現(xiàn)在我就這樣匯錢,”他指指手機。他給收款人發(fā)一條提款短信,對方憑短信可以在任意一個“移動錢”網(wǎng)點取錢。
排在恩蘇布加后的是艾倫·穆卡薩。這名船主兼卡森塞羅村副村長說,除了給遠方親人匯款,漁民也用存進手機里的錢相互交易,在這個閉塞村落形成“微型經濟”。另外,手機還用來付水費、電費和學費等等。
穆卡薩說,手機銀行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不過應做得更好,例如,用戶存在手機里的錢應該像存在銀行里一樣能生息。
4年前,肯尼亞移動通信運營商“薩法利通信公司”開創(chuàng)移動金融服務“移動錢”(M-Pesa)。短短兩年多時間里,公司發(fā)展了至少550萬客戶,約占肯尼亞全國人口的1/6,在全國設立4200多個服務網(wǎng)點,遍及沒有銀行或郵局的偏遠鄉(xiāng)村和貧民窟!
其他非洲國家移動通信商隨即效仿。烏干達最大移動通信商“MTN烏干達”2009年3月推出烏干達版“移動錢”,不到一年就發(fā)展了60萬名用戶,現(xiàn)階段用戶超過160萬。
MTN網(wǎng)絡覆蓋烏干達85%地區(qū)。標志性的黃色“移動錢”服務點在這些地區(qū)星羅棋布,即便在地處偏遠的村莊也能找到至少一個服務點。
銀行最初不滿移動通信運營商涉足金融服務,甚至設法阻止,不過后來轉而與移動通信運營商合作,共同開拓商機?鐕苿油ㄐ欧⻊丈淘蚣瘓F2009年與花旗銀行和渣打銀行合作,在東非啟動手機銀行服務,范圍涵蓋東非逾1億人口。
“非洲是金融‘硅谷’……將會改變世界,”英國《觀察家報》援引美國互聯(lián)網(wǎng)交易支付服務商Obopay執(zhí)行董事長卡羅爾·雷亞利尼所言報道。
授人以漁
手機除給非洲人帶來通信和金融方面的便利以外,還用來傳播與耕作和與健康相關的重要信息。
在烏干達,小額信貸機構“農村基金會”嘗試利用手機改善農村民生。只要從這家機構租賃智能手機,農民就能接收天氣預報、種植建議、疾病診斷和農產品市場價格等信息,還能把信息傳達給鄰里。反過來,手機租賃者可以向這家機構發(fā)送信息,反映農民的需求。掌握這些信息后,農業(yè)組織和食品援助項目可以及時并有針對性地提供幫助。
針對非洲教育落后、文盲率高的情況,農村基金會專門在農村中挑選會英語、有影響力并有一定創(chuàng)業(yè)精神的人,培養(yǎng)他們當“社區(qū)知識工作者”。這些人學會用智能手機,因工作表現(xiàn)而異拿工資,每人平均每月20美元工資。當然,這筆錢經由手機支付。如果工作出色,他們將最終擁有這部手機。
農村基金會在烏干達32個區(qū)培養(yǎng)了500名社區(qū)知識工作者,經由他們與2萬戶人家、10萬人建立聯(lián)系。
“我們的目標是100萬人,”基金會在烏干達的負責人肖恩·克雷普說!拔覀冞想把這個做法推廣到其他國家!
西蒙·奧布沃亞現(xiàn)年43歲,住在烏干達北部拉古德村,有8個孩子,去年12月應聘為社區(qū)知識工作者。
在基金會開展工作的地區(qū)中,拉古德村所在的古盧區(qū)是最落后的地區(qū)之一。臭名昭著的圣靈抵抗軍在這一帶作惡20年,使眾多人失去家園。這一反叛武裝2005年遭驅逐后,人們慢慢開始重返家園。不過,長期在難民營生活,脫離農耕,人們的耕種知識極其匱乏。像奧布沃亞這樣的社區(qū)知識工作者肩負起傳播知識的重任。
奧布沃亞“管著”5個村子,過去6個月把300多名農民發(fā)展為自己的信息傳播對象。
這些農民告訴奧布沃亞農田、家庭和收入的具體情況,改善生活最需要什么,由他反映給農村基金會。不少農民不理解農業(yè)基金會為何不直接向他們提供物質援助。奧布沃亞決心改變這種想法,經常對農民說:“讓別人給你知識,你才能富裕!
今年早些時候,奧布沃亞收到即將長期干旱的信息,立即轉告其他農民!安簧俎r民因此沒有急于播種,后來果然發(fā)生干旱,農民們得以保住種子,”他說。
奧布沃亞還成立了一個農業(yè)合作社。他把農產品信息發(fā)給農村基金會,再由后者轉給世界糧食計劃署,然后以優(yōu)惠價格向世界糧食計劃署出售產品,用于在非洲救濟。
面臨困難
對非洲而言,手機普及意味著巨大經濟潛力。英國倫敦商學院2005年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在發(fā)展中國家,每100人中手機用戶每增加10個,國內生產總值(GDP)就會增加0.5%。然而,手機在非洲的迅速發(fā)展卻面臨不少制約因素。
在貧窮人口多的非洲,仍有不少人買不起或用不起手機。另外,非洲發(fā)電量只占世界總發(fā)電量的4%,許多地方停電是家常便飯,甚至不通電。給手機充電是個難題。
奧布沃亞靠蹬自行車給手機充電。他把自行車固定在地上,后輪裝動力發(fā)電機,連接手機電池。村里人最初看到他原地蹬幾個小時自行車充電的樣子都覺得可笑,如今習以為常。碰到自行車充電效果不好,奧布沃亞就要花錢去當?shù)丶猩铣潆姟?BR> 移動通信網(wǎng)絡仍未覆蓋一些偏遠地區(qū)是妨礙手機推廣的另外一個因素。許多非洲人不識字或不會寫字,使更高級的手機服務難以推廣。
面對困難,人們開動腦筋,尋求破解之道。
由于社區(qū)知識工作者文化水平參差不齊,農村基金會將烏干達氣象局和國家農業(yè)顧問局提供的氣象信息和建議改寫成簡單明了的語言,以便他們理解和傳播。
基金會還嘗試在信息中傳送圖像,例如以圖片方式說明咖啡作物的生病癥狀。經濟學專家菲利普·帕克與基金會合作制作一些教學錄像,準備存到社區(qū)知識工作者的智能手機中,讓他們給村民播放。
[相關鏈接]
半數(shù)非洲人有手機
手機普及是手機金融服務走俏非洲的前提。過去10年,非洲手機用戶數(shù)量迅速增長。1998年,非洲手機用戶不到400萬,如今已經超過5億,占非洲總人口約一半,并且仍在增長。
烏干達1000萬人口中,30%有手機。手機商店、服務亭、碩大廣告牌隨處可見。
尼日利亞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全國1.5億人有2200萬人開設銀行賬戶,手機用戶數(shù)超過8000萬。
國際電信聯(lián)盟說,非洲移動電話的發(fā)展速度超過最樂觀的估計,是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