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收藏”火爆背后,藝術品市場中鑒定證書滿天飛的情況頗受收藏界擔憂。記者在走訪多家收藏市場后發(fā)現(xiàn),只要肯出錢,即便你拿來的東西就是新貨,也有人能夠幫你把它包裝出歷史背景,即便你拿來的是塊石頭,也有人能“指鹿為馬”。事實上,這種明碼標價的藝術品鑒定證書,在任何場合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出于各種目的,仍有人愿意出錢做鑒定。這個市場非;鸨,而且水太深。
市場太火 說句話蓋個章就賺錢
“做鑒定請往里面走!贝汗(jié)剛過,北京琉璃廠古玩市場人流稀少。但在一家櫥窗上貼著“文物鑒定”的藝術品商店里,記者看到前來詢問藝術品鑒定的人還真不算少。而在琉璃廠東西兩條街上,貼有“文物鑒定”字樣的商鋪不在少數(shù)。這些商鋪一般都是一店兩用,前店出售藝術品或字畫,里屋做鑒定。
“100元看一件,1000元出一份證書!痹谝患乙(guī)模較大的藝術品鑒定室里,當記者稱手中有件牙雕需要鑒定時,一位自稱業(yè)務經(jīng)理的女士這樣報價。而記者拿到其出具的鑒定書樣本時發(fā)現(xiàn),落款的公章為××藝術品鑒定中心,看到記者對其鑒定資質(zhì)有所懷疑,該人士表示,公司有多名老文物專家坐堂,出具之證書絕對權威。她隨即指著旁邊一位中年男子告知記者,該人士即××博物院的高級顧問,從業(yè)年限超過30年,通曉各類藝術品,但當記者要求其出示相關工作證件及資質(zhì)證明時,該女士稱,“這個行業(yè)沒有資質(zhì)證書,全憑口碑”。
與上述小型實體“鑒定中心”猶抱琵琶半遮面相比,網(wǎng)絡上的鑒定機構則大張旗鼓得多。在一家所謂權威藝術品交易鑒定平臺上記者看到,該網(wǎng)站特聘十余位專家?guī)褪詹卣摺罢蒲邸,網(wǎng)站上分別登出他們的照片、簡歷及出具證書的價格。由于專家“資質(zhì)”優(yōu)良,因此在收費方面也比實體店鋪貴很多,記者以收藏者身份致電該網(wǎng)站后獲悉,上述專家每鑒定一件物品,收費300-600元不等,每出具一份鑒定報告要價2000元。與此同時,在回答記者“能否把物品價格做高一些”的問題時,該客服表示,先看貨,藝術品估價好商量。
如此靈活的鑒定證書,其對收藏者本身的意義究竟有多大?為什么實體商家寧可壓縮藝術品柜臺,也要給鑒定一個單獨的空間?為什么藝術品網(wǎng)站要冒險為客戶做假證書?“這里面有個非常實際的利益鏈條。開始時,只有一兩家老店請來坐堂先生,幫顧客免費看貨,為的是聚攏人氣。后來求助看貨的收藏者太多,鑒定就改成收費項目。一來二去,很多商家發(fā)現(xiàn)搞鑒定比賣藝術品成本低、來錢快,只要有人能說就賺錢,大家就都加了這項副業(yè),市場也就魚龍混雜起來!睂τ谶@些現(xiàn)象,一位不愿具名但在藝術品行業(yè)中開店多年的人士這樣說。
監(jiān)管缺位 藝術品鑒定誠信告急
如果說開鑒定證書是為了掙錢,那么做鑒定的人又是什么心理?
在一家藝術品商店門口,記者采訪到一位剛剛預約做鑒定的收藏者。據(jù)其介紹,其家中有一件傳了幾代人的老物件,全家人都非常珍愛。最近連續(xù)看了好幾期電視臺有關收藏與鑒定的欄目,家人也想知道這件傳家寶到底值多少錢,有什么樣的歷史背景。他同時稱,雖然“了解真相”的需求并不算高,但苦于國家對民間藝術品鑒定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場所,因此坊間的小鑒定中心成為他們最直接了解藝術品歷史的渠道。
令人揪心的是,這個直接向百姓傳授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渠道其實并不專業(yè),且目的不純!叭绻f這些所謂的鑒定專家開具的證書有價值,那恐怕就是為商戶斂財?shù)膬r值!睂Υ,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玉器收藏委員會主任姚政表示。
據(jù)姚政介紹,目前文博部門的工作人員,他們占從事文物鑒定工作人員的七成左右;能夠上升至學者的人數(shù)占全部從業(yè)人員的兩成左右;最具實踐經(jīng)驗而學識淵博的考古及文物修復人員僅占從業(yè)人員的一成左右。但有一點值得注意,中國藝術品收藏市場目前沒有官方承認的職業(yè)鑒定專家。換句話說,即便是在某一領域經(jīng)驗最豐富的專家,也沒有資格給所有門類的藝術品點評、定價。
而記者在查閱相關培訓網(wǎng)站時發(fā)現(xiàn),所謂藝術品鑒定師、藝術品評估師研修班隨處可見,學時快則一周、慢則一個月,學費卻都在萬元以上。相關人士對此表示,鑒定的經(jīng)濟價值遠遠高于文化價值,在監(jiān)管缺位背景下,藝術鑒定圈“保苗助長”、鑒定證書跑馬圈地是必然的。更可怕的是,很多人被“買嘴”之后開具的鑒定證書,使得整個收藏市場愈加混亂。
專家把脈 藝術品鑒定應量化、公益化
“截至目前沒有一個部門有資格向個人頒發(fā)鑒定專家資格證書。但無論是市場上還是大眾傳播平臺上,隨處可見鑒定專家的身影,這些人的水平?jīng)]有人去衡量過,因此可信度不高,僅供參考,大主意還得買家自己拿!敝袊詹丶覅f(xié)會會長閆振堂曾這樣給藝術品鑒定市場定性。
據(jù)記者了解,目前我國沒有規(guī)范鑒定市場的專有法律法規(guī),也沒有專門監(jiān)管鑒定市場的行政部門。很多拍賣公司為迎合大眾對藝術品質(zhì)量的關注,特別制作了拍賣司法保真證書。但法律界人士表示,司法保真證書即便是由具有司法鑒定資格的鑒定機構出具,也不能算是司法鑒定證書。因為只有在訴訟過程中,為訴訟活動提供鑒定證書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拍賣行出具的“司法鑒定”并非具有法律效力的鑒定書。
一面是龐大的市場需求,一面是“剪不斷理還亂”的鑒定市場,鑒于藝術品的特性,推出一部強制的行為規(guī)范或者職業(yè)準則又似乎不可行。有人寄希望于科技發(fā)展!叭绻軌驅⑺囆g品分類后逐個計算參數(shù),編程并應用,或許可以解決純靠人眼辨別好壞真?zhèn)蔚默F(xiàn)狀!睂Υ,從業(yè)多年的拍賣師季濤表示。不過這條路走起來似乎更難。
“中國的文物浩如煙海,僅以瓷器為例,又能要求哪個專家有絕對的權威說得清哪朝哪代哪個窯口出的呢?”有人據(jù)此提出,鑒定公益化或可作為另一條發(fā)展道路,由國家成立專門部門進行民品鑒定,切斷不法鑒定鏈條。
記者手記 誰把藝術品鑒定庸俗化了?
5000年華夏文明,4000年良渚文化,3000年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歷程,歷史的積淀和時代車輪前行共同成就了中國這樣一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而在時光的推進中,一些時代的標記被藝術家、手工藝者以藝術品的方式保留下來,又經(jīng)過一次次變遷,這些承載歲月更迭的藝術品飛入尋常百姓家。從這個順序上看,百姓手中的傳家寶,我們能夠在今天有幸一觀,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很多百姓會花錢到鑒定中心給藏品做鑒定。在記者采訪過程中深刻地感覺到,很多普通百姓給傳家寶做鑒定,并不是為了變現(xiàn)上春拍,而是為了了解這件藝術品。了解它的故事,再結合著全家人對這個物件的傳承經(jīng)歷,將藝術品和自己的生活完美對接。這是一個文化大國中的人民學習歷史的過程,嚴肅、莊嚴而不失溫馨。
遺憾的是,藝術品市場本身將藝術品鑒定變庸俗化了。鑒定中,所謂專家談歷史的少、談文化的更少,全部主題圍繞價值展開,媒體炒作、娛樂圈助陣,更有人士直言不諱——給百姓做藝術品鑒定無非是“心理安慰”,為博人一哂。事實上,這種態(tài)度既不負責任,更貽笑大方。最終的結論變成一句——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