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金價上漲,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陷入動蕩混亂局面,世界經濟隨時面臨“緊急剎車熄火”……地緣危機會從多個方面影響國際經濟格局,導致世界資源重新分配。
中東和北非局勢緊張,大宗商品格局分化嚴重,地緣政治危機在強勁上拉原油和黃金價格之后,也逐步顯現(xiàn)出另外一種效應——原油價格的暴漲引發(fā)了投資者對經濟增長的擔憂,加之市場的抗通脹預期,國際上投資大宗商品的資金紛紛產生強烈避險需求,流出商品市場,期貨市場上農產品和有色金屬的“領頭羊”——銅,均出現(xiàn)大幅下挫。
地緣危機作為當代大國博弈的一個重要因素,會從多個方面影響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導致世界資源重新分配,從而對大宗商品產生深遠影響。
金本位結束拉開大宗商品震蕩大幕
回顧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國際政治大事件,這種影響可見一斑。
自二戰(zhàn)結束至20世紀70年代以前,大宗商品領域一直沒有大幅波動,“布雷頓森林體系”規(guī)定黃金兌換價為每盎司35美元,石油為每桶5美元—7美元。價格維持固定不允許波動,石油價格也一直處于較低的穩(wěn)定水平。
由于美國在越南戰(zhàn)場上的失利,國際收支不斷惡化,黃金儲備不斷減少,到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102.1億美元)僅是其對外流動負債(678億美元)的15.05%。此時美國已完全喪失了承擔美元對外兌換黃金的能力。由此以來,維持大宗商品價格穩(wěn)定的布雷頓森林體系被美國單方面宣告結束,西方主要貨幣的匯率進入自由浮動階段,金本位的結束開啟了大宗商品領域的全新時代,大宗商品從此步入大幅震蕩。
石油危機曾多次觸發(fā)經濟危機
20世紀爆發(fā)的第一場嚴重的地緣政治危機便是1973年6月10日—10月26日的中東戰(zhàn)爭。這次地緣政治危機導致了第一次石油危機,使得原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暴漲到10美元,此次石油危機觸發(fā)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對發(fā)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沖擊,使得美國的工業(yè)生產下降14%,日本的工業(yè)生產下降20%以上。
為了克服此次危機的不利影響,美國采取了美元貶值的策略,使得黃金價格上漲一度達到300%。與此同時,此次美元貶值也為地緣政治的動蕩埋下了導火索,美元貶值讓中東國家在第一次石油危機中積累的巨額財富大幅縮水。
伴隨著1979年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及伊斯蘭革命和1980年的兩伊戰(zhàn)爭,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激發(fā)了第二次石油危機,原油價格從每桶14美元漲到35美元,避險資金的涌入使得黃金價格在1980年創(chuàng)下了870美元每盎司的高點。此次地緣政治危機引發(fā)的石油危機同樣給西方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衰退,使得倫敦的銅價從每噸3100美元一路下跌到1400美元,帶動其他金屬、工業(yè)原料紛紛走弱。
緊張局勢致大宗商品金融屬性不斷增強
面對石油危機對以美國為首的發(fā)達國家經濟造成的重創(chuàng),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奪取國際石油市場話語權、定價權,美國在1991年發(fā)動了海灣戰(zhàn)爭。與以往幾次不同是,海灣戰(zhàn)爭并沒有引起原油價格長時間的大幅波動,相反,海灣戰(zhàn)爭后,美國有效拓展了在國際原油市場的勢力范圍。
為維持經濟發(fā)展,美國政府希望將原油價格維持在較低水平,同時隨著前蘇聯(lián)解體,全球范圍內的地緣政治緊張局面得以緩解,這兩個方面使得原油價格在1991年到2000年間始終維持在每桶20美元左右水平,地緣政治的緩和為其他大宗商品上個世紀90年代的相對平穩(wěn)走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進入新世紀,伴隨著9?11事件和伊拉克戰(zhàn)爭,以及新興市場國家和俄羅斯的崛起,美國的地位受到了嚴重挑戰(zhàn),地緣政治格局再度緊張。在20世紀90年代的和平氛圍中得以飛速發(fā)展的華爾街金融勢力,也在21世紀顯示出縱橫馳騁商品市場的強大能量。
受此影響,在21世紀的頭10年里,大宗商品金融屬性不斷增強,熱錢全球流動使大宗商品波動幅度明顯加大,而且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消息傳播更加便捷,市場對于突發(fā)事件反應更為敏感。
世界經濟面臨“剎車熄火風險”
總之,中東地區(qū)作為世界的“火藥桶”,其地緣政治因素的劇變,從生產、運輸和資源控制等諸多方面首先嚴重影響“工業(yè)血液”原油的供應,繼而令世界經濟隨時面臨“緊急剎車熄火”。
美元下跌,金價上漲,通脹加劇,貨幣政策從寬松到緊縮,資金加快“流竄作案”,農產品等沖高暴跌,這些價格的巨幅波動,或許將使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陷入動蕩和混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