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鋼琴的出現(xiàn)為西方音樂添加了鍵盤樂器。19世紀的電氣革命讓電吉他成為了主流。未來的技術革新會怎樣塑造音樂的未來?在免費拷貝滿天飛的網絡時代,音樂經濟出路何在?本篇是文章的上半部分。

未來音樂
科技正在改變音樂。歷來如此。三百年前鋼琴的發(fā)明使鍵盤樂成為西方音樂的中心,19世紀晚期電的到來使演奏的復制及后來擴音設備的出現(xiàn)成為可能,隨著數(shù)字化的發(fā)展,劇變更是加快了步伐。數(shù)字文件共享技術——Naspster和它的后繼者們——如今正在破壞已經建立起來的音樂經濟。而我們所知道的和數(shù)字技術有關的一切都表明Naspster僅僅只是個開端。
今天的音樂無不受制于錄制和復制這樣的事實。實際上,自留聲機發(fā)明以來復制音樂的能力已經被大大的顛覆了。1904年,當歐洲音樂廳公司的工程師約翰斯穆特用卡車把原始的錄音設備搬運到印度尼西亞去錄制加麥蘭管弦樂隊演奏的時候,當?shù)氐囊魳芳沂掷Щ,為什么要錄制演出呢?他們村兒的流行曲子過幾周就會推陳出新,這么容易就能聽到新的音樂,怎么會有人去聽已經過時的曲子的陳舊演出呢?
隨著留聲機在世界范圍的普及,一個驚人的結果出現(xiàn)了:民謠以前隨意性很大,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演繹,在不同的演出中都會有變化,而錄音的出現(xiàn)將它變成了可以無限精確重復的固定歌曲。音樂變得更簡短、更有旋律、更加精確。
早期的錄音設備錄音時間僅限于4分30秒之內,因此音樂家將舊作縮短和創(chuàng)作簡短的新音樂以適應設備的要求,。因為早期錄制的都是沒有經過擴音的音樂,強調音量大的人聲,不注重安靜的樂器聲。音樂學家蒂莫西指出,一旦鋼琴家開始錄音,他們第一次努力在整首曲子中“仔細的分辨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音樂家以科技聆聽的方式來演奏。1902年,傳奇錄音師弗雷德里克蓋斯伯格到加爾波達時發(fā)現(xiàn),留聲機問世才20年時間,印度音樂家就已經在模仿錄制的音樂了,令人遺憾的是,“再也沒有傳統(tǒng)音樂可供錄制了”。
隨著上個世紀復制技術的蓬勃發(fā)展,用戶至上主義也興盛起來。消費者消費的東西——不管是書本、唱片還是可樂罐——都是精確的復制品。大量、不間斷的完美復制的能力是大眾文化的主要成分。音樂迅速的適應了復制文化。精確的復制,大量的拷貝,音樂活在不斷的復制中。
音樂正在經歷的巨大不安——Napster
導致的變革——是從模擬拷貝向數(shù)字拷貝的轉變。工業(yè)時代是由模擬拷貝驅動的:模擬拷貝效果完美,成本低廉。而信息時代是由數(shù)字拷貝驅動的:數(shù)字拷貝效果完美、流動性強,而且免費。
人們很難對免費視而不見。它推動復制擴大到過去難以想象的范圍,音樂分享軟件“睡夢之神”在短短10個月內被下載了7100萬次。當然,被免費復制的不僅是音樂,還有文字、圖片、電影,甚至整個網站。在這個全新的網絡世界,任何可以被復制的東西都會被復制,而且是免費的。
但是當一樣東西變得免費、普遍的時候,它在經濟方程式中的位置就會突然逆轉。夜間照明燈剛出現(xiàn)的時候,窮人才會用普通的蠟燭,而當電力變得唾手可得幾乎沒有什么花費的時候,餐桌上的蠟燭又變成了奢侈的象征。
在這個無限量免費數(shù)字復制品泛濫成災的網絡宇宙中,價值的軸心已經翻轉。在工業(yè)時代,復制品通常比原始的珍貴。(誰想要你家廚房冰箱“初始”原型?)
大部分人想要的是完美的能工作的克隆品?寺∑吩狡毡,人們越想要,因為隨后它會貼上受人尊敬的品牌,會有服務網絡和維修點。
然而,在今天這個免費復制品極大豐富的勇敢新世界,秩序已經倒轉,復制品是如此的隨處可見,如此的廉價(免費,實際上),以致于那些不能被復制的東西反倒成了唯一有價值的東西。
什么東西不能被復制呢?好吧,舉例說明:信任、實時、個性化。這些品質無法從目前的復制品中下載或從朋友的唱片中安裝。因此,盡管你可以免費獲得復制品,但是如果你想要正版的,實時的,或者個性化的東西,你就得付費。
在充斥著免費的領土上,音樂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對那些不容易被復制的東西收費。你想要鐘情的樂隊的音樂會唱片,也許能輾轉從朋友的朋友手中得到,但是如果你付費,演出幾秒鐘后你就能收到樂隊給你發(fā)的郵件。你或許可以找到一首合適的舞曲,但是如果你想要被著名DJ認可的混音版,那么你會愿意為此付費。誰都能拿到貝多芬第九樂章的免費版本,但是如果你希望定制一個適合你的房子或車子音頻參數(shù)的,那么你得掏腰包。你也許從
“睡夢之神”網站免費下載過古巴中國人搖滾樂隊的音樂,但是如果你想得到能夠讓你搜索和弦和歌詞的關于每條音軌的很酷的元信息,唯一方法是花錢和樂隊建立關系。
在免費的復制品猖獗的世界里最稀缺的品質就是注意力。每年有3萬多首新歌發(fā)布(或再次發(fā)布)到雜亂而擁擠的頭部空間,這個空間里有新電影、新電視節(jié)目、新書、新游戲、新網站。無論你的音樂是哪種口味,一個人終其一生能聽到的也只是全世界生產的音樂的很小一部分。所以消費者付錢讓人編輯音樂,推薦音樂,把選擇好的音樂以輕松有趣的方式呈現(xiàn)給他們。這也是制造商、評論家、分類編輯和導購能夠繼續(xù)謀生的原因:在下一個50年我們面對1000萬張唱片無法集中注意力時,他們能夠幫助我們聚焦。最終,免費的領地上會有大量的音樂售出,因為買到你真正喜歡的音樂會比找到免費的版本更加容易。
把免費視為注定的命運實在是高估它了,它只不過是免費的三個發(fā)展階段中的第二個階段。第一階段——盡善盡美——在模擬和數(shù)字復制中都經歷過了,完美的復制品成就了現(xiàn)代世界和現(xiàn)代音樂。
第二階段是免費。無成本復制使Napster成為可能,使音樂革命觸手可及。
然而真正的革命卻是在數(shù)字拷貝的第三階段。第三波動力是流動性,它將會帶領音樂超越Napster。
數(shù)字拷貝不僅完美、免費,而且是流動的。一旦音樂被數(shù)字化,它就變成了一種可以變形、遷移、伸縮和耦合的流體,你可以過濾它、彎曲它、將它存檔、重新編排、重新混合,把玩它。對你譜寫的、聆聽的、借來的音樂,你都可以這樣做。
乍一看,聽眾被在線音樂吸引是因為免費的力量,但事實上沖向數(shù)字音樂的動力來自不斷增強的流動性力量。一旦音樂能夠毫無障礙的圍繞我們的生活旋轉,數(shù)百萬點對點下載文件分享軟件的人突然同時想到一千種利用音樂的流動性變魔術的方法。不僅因為它是免費的,而且是因為你可以用它做很多很多事情。
一旦音樂被數(shù)字化,就會出現(xiàn)新的行為。有了流動的音樂,你就能把一個唱片或不同的唱片中曲調的模進重新排序,可以將一個聲音外科手術般的變形至適合新的用途,可以從別人的音樂中精確的摘取一些音符為己所用;你可以透視音樂的內臟,勾勒出它的結構,然后改變它。給它填上新的歌詞;重新編曲,讓不同的部分適合不同的嗓音;重新設計音樂作品,讓它在車載音響中更好聽。讓不同的音樂聯(lián)姻孕育出混血音樂;把曲子變短,或者拉長到2倍以便演奏。
有了數(shù)字化,音樂又一次從名詞變成了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