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能源資源價格改革再一次站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日前,中國石油規(guī)劃總院油氣管道工程規(guī)劃研究所副所長楊建紅在接受《經濟參考報》專訪時透露,目前發(fā)改委關于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的具體方案正在討論中,討論完成后會盡快上交國務院批準。 此前,在11月10日,成品油價格完成最新一次調整,隨著燃油稅開征和成品油定價機制執(zhí)行,油價調整已經日益常態(tài)化,而更多的資源產品價格如水價、電價改革也已蓄勢待發(fā)。 近期經濟復蘇而PPI、CPI尚處低位,也被看作是推進資源產品價格改革的合適時間窗口。根據統計數據,由于各項應對危機的措施已見成效,經濟企穩(wěn)回升態(tài)勢明顯,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7.7%。而與去年同期相比,資源價格普遍有所回落,9月份國內CPI同比下降0.8%,PPI同比下降10.11%,較低的價格指數水平給資源產品提價留下了空間。良好的經濟增長形勢和較低的通脹壓力,無疑是推進資源價格改革的好時機。 不過,當前這一時間窗口也可能“稍縱即逝”。自8月份起CPI開始快速回升,業(yè)界普遍認為年內或將由負轉正。在面臨輸入型通脹壓力下,我國為拉動經濟回升實行的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加大了市場流動性的同時進一步推高了資產價格。因此也有專家表示擔憂,一旦大規(guī)模價格改革實施,勢必引起多種能源資源類產品價格大幅度漲價,有可能引發(fā)新一輪通脹。 除了改革時機存在爭論,對于改革的合理性也有人提出了質疑。一些市民根據以往多次價格調整的經驗,認為價格改革就是漲價,因此對其非常擔憂。 對此,專家表示,資源價格過低,是鼓勵粗放型的經濟發(fā)展模式,最終導致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因此應該改,但必須秉持“公平合理、切實可行”的要求,建立有政府、企業(yè)、消費者共同參加的價格協調機制,通過共同談判、協調,按成本加合理利潤的原則,制定合理價格。
能源資源價格改革序幕拉開
聚焦 1
專家擔憂價格上調過快可能引發(fā)新一輪通脹
聚焦 2 價格改革為何只見漲價不見改革?
聚焦 3
公共產品定價市場化是大勢所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