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03-03 新華社記者:徐壽松 楊金志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公開、透明的土地“大賣場”3月1日起在上海出現(xiàn)。今后,上海所有經營性用地和工業(yè)用地等土地交易活動,都將通過土地交易市場這一平臺進行,統(tǒng)一信息發(fā)布、統(tǒng)一交易規(guī)則、統(tǒng)一運作監(jiān)管。公開交易的陽光將從源頭上遏制土地交易領域的灰暗! 3月1日,位于浦東新區(qū)的上海市土地交易市場正式鳴鑼開業(yè)。這是一個有形的交易中心,3000多平方米的交易區(qū)如同一個“大賣場”,集中歸集和發(fā)布土地交易信息,公開實施土地交易活動。 土地交易向來程序繁瑣,資料駁雜。從制作出讓公告到以招標、拍賣、掛牌等方式進行交易操作、公示競得結果,完成一塊土地交易要經歷13個主要流程。每一環(huán)節(jié)的透明度都可能影響出讓結果。 上海市房地產交易中心主任馬韌說,上海土地交易市場所采用的交易流程有兩個特色:一是對外充分公開透明。每宗入市交易的操作流程、進度安排、參與方式、注意事項,以及涉及競買人接觸的發(fā)放標書、勘察提問、受理申請、實施招拍掛等環(huán)節(jié)中能公開的信息,都要及時、充分地予以公開,接受社會監(jiān)督。 二是對內嚴格實行模塊化操作,競買人工作模塊、業(yè)務工作模塊、配套工作模塊、外邀人員工作模塊四個模塊各管一段,相互制約。根據(jù)電腦工作流程,每個模塊的工作人員只了解本流程的工作情況,只有本模塊的工作權限,工作完成后必須自動流轉到下一模塊!拔易鳛橹行闹魅,不接觸任何具體交易,連模塊工作人員的權限也沒有。”馬韌說。 在整個工作流程中,除了受理競買申請人的頭道工序,其他工序的工作人員都無法看到實際競買人及其名稱信息,看到的只有編號。并且,競買申請人在不同的階段,編號也是不同的:在受理環(huán)節(jié),競買申請人得到的是“受理編號”;如果資格審查合格,則得到一個“競買人資格證書號”;在競價交易時,證書號又換成了“競價號牌”。也就是說,整個過程就是不斷加密的過程。 有趣的是,為防止專家、拍賣主持人等和競買人“串通”,競買場合的流程也設計了“密碼”:在全市22個公證處中隨機抽取一家,由公證處和監(jiān)委隨機抽取入庫專家,專家和競買人從隔絕開的不同通道入場,專家在內場,競買人在外場,互不見面。專家如有疑問,競買人作出書面回答顯示在電子大屏幕上,整個過程不允許有人說話。 上海市紀委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土地交易領域成為腐敗案件易發(fā)多發(fā)的領域。這些腐敗案件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利用土地出讓過程信息不公開、交易不透明、程序不規(guī)范,違反規(guī)定干預和插手土地使用權出讓牟取私利。上海落馬的腐敗分子中,不少人都在土地問題上存在腐敗行為,如上海市房地局原副局長殷國元、原土地利用處處長朱文錦等。因此,對土地交易方式進行改革,建立統(tǒng)一、透明、規(guī)范的土地交易市場勢在必行。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王世元說,統(tǒng)一的土地交易市場對增強交易機會、降低交易成本將起到積極作用,在體制上能更好地發(fā)揮市場在配置土地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減少人為的干擾因素,增強國土部門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