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近來對中國不斷揮舞制裁大棒,以此保護本國已失去競爭力的企業(yè),這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明顯表現,也有違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
進入2007年,美國在對華貿易上的保護主義態(tài)度不斷抬頭。3月29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作出最終裁決,認定中國活性炭產品對美國產業(yè)造成“實質性損害”,中國活性炭產品遭遇反傾銷制裁已在所難免。3月30日,美國商務部又宣布,將對中國適用反補貼法,中國銅版紙產品將面臨美國反補貼稅制裁。 這還只是一系列對華貿易訴訟中的一小部分。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自2001年迄今,美國已對中國產品發(fā)起反傾銷制裁31起,針對中國的反傾銷制裁占到美國對外制裁的25%。 繼不斷揮舞反傾銷制裁大棒后,美國3月30日又祭起反補貼制裁手段,代表著美國在對華貿易政策上的方向性轉變。早在1984年,美國政府就有明確的政策,不對所謂“非市場經濟體”提起反補貼關稅。美國聯邦上訴法庭1986年也以類似理由,駁回過美國企業(yè)的訴訟請求。 但現在,在美國仍拒絕承認中國為“市場經濟體”的前提下,美國政府卻推翻以前慣例,宣布對中國適用反補貼法。用中國商務部發(fā)言人王新培的話說,這開了一個“很不好的先例”,也是中國業(yè)界不能接受的。 對于改變以前的做法,美國商務部長古鐵雷斯的解釋是,中國經濟今非昔比,現在已經到了可對中國使用反貼補稅這類貿易調節(jié)手段的時候了。 有專家指出,美國此次掄起反補貼制裁大棒,完全是為了制裁中國而制裁中國,行的是貿易保護主義之實。對中國銅版紙的反補貼制裁,被認為是中美貿易摩擦中的一個“風向標”,也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如果美國就此大開綠燈,美國其他多個失去競爭力行業(yè)的企業(yè)也很可能借助這一新手段,對中國產品提起訴訟,以此保護自身利益。這種有違自由貿易精神的保護主義措施,勢必加劇中美貿易摩擦。 美國一些業(yè)內人士認為,布什政府此舉背后政治動機明顯,一方面希望壓中國在貿易問題上作出讓步,另一方面以中國問題上的強硬態(tài)度換取國會在其他諸如伊拉克問題的讓步。鑒于中美第二輪戰(zhàn)略經濟對話即將于5月在華盛頓舉行,布什政府此舉也不乏提高要價的意味。 中美經貿關系和則兩利、斗則兩害,這是兩國各界比較一致的看法。美國大豆協會首席執(zhí)行官斯蒂芬·肯斯基接受采訪時表示,該協會反對動輒就對中國產品進行制裁的做法,因為這將加劇雙方在貿易問題上的對抗,對雙方都沒有好處。這就需要中美雙方從大局出發(fā),以開放的角度,通過對話妥善處理矛盾。 應該說,美方對日益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也是有所警惕的。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伯南克、財政部長保爾森,甚至總統布什都曾在最近反復指出,貿易保護主義不利于美國經濟的發(fā)展。保爾森更曾在一次講演中明確指出,美國兩黨都有一些政治家以所謂反映民意為理由,正在迅速朝貿易保護主義方向傾斜,“這是一種‘令人不安’的傾向,我們必須予以抵制”。 遺憾的是,美國近來對中國不斷揮舞制裁大棒,以此保護本國已失去競爭力的企業(yè),這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明顯表現,也有違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作為世界自由貿易最大受益者的美國,理應成為自由貿易的表率,現在卻在對華貿易上大開保護主義綠燈,其行為讓人感到遺憾,其后果也肯定會扭曲正常的美中貿易并損及美國自身。
[輿論反應]“反補貼”:美國經濟風險也不小
3月30日,美商務部公布了對中國出口的銅版紙產品反補貼調查的初裁結果,決定對中國適用反補貼法,對中國出口美國的銅版紙產品征收臨時反補貼稅。消息一出,美國一些媒體對此客觀地進行報道并加以評論,認為該決定將加劇中美貿易摩擦,給美國經濟也帶來巨大風險。[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