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10-31 浙江 錢夙偉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10月29日《武漢晚報》刊登“一名憂慮的大學生家長”的讀者來信,他兒子在一所高校讀大三。最近兩個月,每個月的刷卡費用都在1000元以上,其中一些還是用來買彩票的。而他夫妻倆都是工薪階層,除了供兒子讀書,還要贍養(yǎng)老人,每個月給兒子的生活費一般是800元,這根本不夠他歸還信用卡的賬單。因此“很想了解,信用卡發(fā)行到大學里,究竟出于怎樣的目的?” 不容諱言,現在大學生已成了銀行互相拼搶的一塊肥肉,信用卡濫發(fā)成風,如武漢大學一學生所說:“每到新學期開學時,各家銀行的信用卡推廣人員就會‘洗樓’,有的學生手上甚至有兩三家銀行的信用卡!贝饲霸袌蟮溃炽y行竟然向學生推出6張卡的套餐,某銀行內部規(guī)定每人每月要完成10張校園信用卡的指標。 只要透支額度與本人還款能力相符,向大學生發(fā)行信用卡當然并非不可。然而,如此爭奪“市場份額”,必然要降低門檻,曾有報道,部分發(fā)卡行未能按照相關制度對學生卡申請人還款能力進行嚴格的授信審核,且未根據申請人資信情況設立有效擔保,一些發(fā)卡行甚至在《學生信用卡領用合約》中刪去“收入情況說明”一欄,完全忽略對學生卡申請人還款能力的審核。 信用卡向大學生如此“派發(fā)”,造成自制力較弱的學生超能力消費,或滋生攀比消費心理,如這位“憂慮的大學生家長”的兒子透支買彩票的,甚至炒股票的,也不乏其人。顯然,信用卡在大學校園的無序競爭,對學生無異于是一種坑害。 大學生屬于無工作、無固定收入群體,對大學生的還款能力,銀行當然不可能不顧及,銀行之所以不怕大學生透支逾期,是因為一旦學生無力還款,發(fā)卡行會向其父母進行欠款追償。于是,雖然這給家庭尤其是貧困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但于銀行,卻既不必承擔資金風險,又坐收漁利。 無疑,信用卡大學校園的無序競爭,暴露出目前銀行的經營乃至風險管理,依然沿襲著計劃經濟時代的傳統思維,缺乏現代的法治觀念,而在市場競爭的逼迫之下,又不惜丟掉自己的社會責任,而這又必然使銀行陷于惡性循環(huán)之中。 銀行向學生濫發(fā)信用卡,無論于大學生本人還是家長,固然都是不堪承受之重,而于銀行,也早晚將自食其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