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11-20 新華社記者:褚曉亮 宗巍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為方便群眾夜間出行,長春市以火車站為中心開設了五條通宵公交線路,運營半個多月來,市民廣泛稱贊,但長春市公交集團每天要虧損幾千元。表面看來,這是明顯不符合市場經濟規(guī)律的買賣,但從群眾的現實需要出發(fā),這筆賬就算得大有“賺頭”。 北方的冬季,天黑得早,一般公交車停運早,一些上夜班或因其他需要夜間出行的人不得不乘出租車,這對于低收入群眾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據統(tǒng)計,不少上夜班的人每個月都要支付300多元的“打的”費。通宵公交的開通,有效地減輕了這部分群眾的負擔。 通宵公交這筆“賠本”的買賣,體現了公共服務的本質。與供熱、供水、供電一樣,城市公交也是一種公共服務資源,應該盡可能多地保障群眾的切身利益。 當前,一些地方的公共服務單純算經濟賬,片面以市場收益左右決策,造成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一些城市甚至將乘客數量較少的公交線路取消。雖然群眾對通宵公交呼聲較高,但一直難以普遍推廣。 讓更多的群眾享受公共服務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公共服務都賠本運行,而是說,公共服務應先算民生賬,后算經濟賬。作為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政府也要擔負起責任,通過財政補貼或立法規(guī)范等舉措,調節(jié)公共服務資源,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證公共服務健康發(fā)展,讓更多群眾享受到公共服務的溫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