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9月4日,發(fā)改委副主任畢井泉在記者會上表示,隨著豬肉價格趨于穩(wěn)定,物價指數上漲的幅度也會趨于穩(wěn)定,并且,這次豬肉價格上漲的受益者主要是農民,F在豬肉價格是否還會震蕩,還難以確定,只是8月份消費價格指數(CPI)再創(chuàng)新高,看不出趨于穩(wěn)定的跡象。
至于這一次豬肉價格上漲的主要受益者到底是誰,其現實情況不像CPI那樣一目了然,但是發(fā)改委的分析和判斷似乎也沒能說服公眾。網友們比較了生豬價格和豬肉零售價格的漲幅,很輕松地計算出中間商人賺得比農民更多,從而推翻了發(fā)改委的判斷。
本來,這只是散落在網絡中的言論,難得的是發(fā)改委給出了認真的回應。他們指出網友的算法有問題,因為在計算中間商利潤上漲時,沒有考慮到生豬價格的上漲。昨天,發(fā)改委心平氣和地公開算了這筆賬,最后結論仍然是,農民是豬肉價格上漲的主要受益者。本來,發(fā)改委這種認真坦蕩的態(tài)度,讓人有點喜出望外。但是,它公開給出的算法,又一次遭遇了網友的質疑。網友們認為,農民們養(yǎng)豬的成本也增加了,更重要的是,一只豬出欄的時間至少要四個月,而中間商不過轉轉手,所以還是中間商的錢賺得容易!
網友們的結論,或者說網友們使用的計算方法,更具有現實意義。國家統(tǒng)計局8月公布了幾個省市今年上半年的農民收入數據,其中吉林山西等地,農民的收入確實隨著農產品價格的上漲而有所增加,但是,即使是在收入增長幅度最大,同時收入基數也最大的吉林省,雖然豬肉等牲畜價格翻番,但人均牧業(yè)現金收入平均每月增加不到20元,也就是現在城里人買一斤好肉的價錢———農民的收入受益確實不大。
但是,中間商就是從中受益的人嗎?正如發(fā)改委所計算,中間商的受益也不大。那么,誰是豬肉漲價的受益人呢?要追溯整個豬肉產業(yè)鏈條,最終到上游定價行業(yè)都未必有人會得大利,最后恐怕仍然只有金融產品、資源產品、能源產品的人才會得大利。就是說,豬肉漲價雖然可能包含部分特殊原因,但仍然是宏觀通脹的一部分。并不是特殊原因導致豬肉漲價、豬肉漲價導致通脹,而是通脹導致豬肉漲價。所以,豬肉漲價的受益人,其實就是通貨膨脹的受益人,這個受益人顯然不是同為社會弱勢的農民或者中間商。
誰從通脹中受益、誰從中受損?掌握財富分配權、有金融話語權的人受益,而無力投資的人受損。就是這個答案,通脹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概念模糊地講,基本上可以說,上層獲益、中下階層受損,從實際財富收支狀況上來看是這樣,從日常生活質量上來看也是這樣。更簡單地說,通貨膨脹會加劇本已嚴酷的貧富差距。
通貨膨脹并非完全不可解的經濟難題,只是中國的宏觀經濟處境非常復雜,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維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壓力,以及金融制度改革難以啟動的根本性障礙,這些都使得政府在通貨膨脹面前無法發(fā)揮全力,導致形勢日趨嚴峻。當然,各種要素糾纏,政府在其中權衡定奪,它所作的決定未必是最壞的。只是,若單純從社會正義的角度去考量,以犧牲貧弱的方式去換取穩(wěn)定繁榮高速增長,這不僅讓人在感性上難以接受,也讓人在理性上判定為荒謬、必定不能持久。
人們以豬肉價格上漲指代通貨膨脹,網友和發(fā)改委就事論事,公開算這筆豬肉的賬,但是其結論卻仍然具有某種隱喻意味。其實,即使農民從豬肉漲價中受益,甚至受益很多,也不能掩蓋本輪通貨膨脹劫窮濟弱的事實。但是,更值得思考的問題是,農產品價格普遍上漲,為什么農民受益微乎其微?一個非常類似的問題是,中國經濟持續(xù)高速增長,為什么農民和社會底層的處境改善速度很慢,甚至出現倒退?探索這個原因,或許又要再次重申中國社會經濟情況復雜,但是這個復雜情況的核心矛盾到底是什么,它為什么不斷地制造兩難?繁榮與病癥一并加速、什么才是結局?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