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越來越火熱的資本市場,使證券公司擺脫了前幾年的低迷局面,抓住目前的有利時機爭取企業(yè)的大規(guī)模發(fā)展,在競爭激烈的證券業(yè)占領制高點,已經(jīng)成為我國證券公司的共識。最近一段時間,在媒體上不時可以見到證券公司的“招賢榜”,一場人才大戰(zhàn)正在業(yè)界悄然展開。
日前見到一家證券公司的招聘啟事。該公司特別注明,在他們招募的投行工作人員中,特別歡迎“具有主管機關工作背景或熟悉相關部門溝通工作的人員,待遇優(yōu)厚!辈恢滥壳罢谥鞴軝C關工作的人員,看到這樣的招聘啟事,是不是會心動,然后行動?
證券公司為什么青睞“主管機關工作背景”的人員,為此不惜用高薪、高職位來延攬他們,答案不難找到。在主管機關工作過的人,在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人脈資源,隨著他們轉移到證券公司,這些人脈資源也就轉移到了證券公司中,可以為公司所用。因此,證券公司對這類人員青睞有加,其實是看中了他們身上的這部分“無形資產(chǎn)”。如果這些“無形資產(chǎn)”能夠“為我所用”,也許就可以輕易地打通許多“內部關節(jié)”,得到原本很難得到的資源。
但是,這種公開打出旗號歡迎“具有主管機關工作背景”的人進入證券公司的做法,卻很讓人生疑。市場競爭講究的是公開性與公平性,證券公司要爭取項目,拉到客戶,從本質上說靠的應該是精準的業(yè)務水平和優(yōu)質的服務能力。如果只是把希望寄托在利用“具有主管機關工作背景”的人來打開市場,也許在短時間內能夠起到“光環(huán)效應”的作用,但從長久來看,卻無助于企業(yè)的做大做強。道理很簡單,原來在主管機關工作的人,一旦“下!保妥匀慌c主管機關割斷了人事關系,原來的主管機關即使對其有私人情誼,也不可能為其專門“開小灶”,給予其他證券公司所不能得到的好處。
其實,在我國目前的證券公司高管隊伍中,確實有一些是從原來的主管機關轉行過來的,有的還干得有聲有色。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他們能夠勝出,絕不僅僅是依賴原有的資源,而是成功地轉換了角色,依靠證券公司自我的力量打拼市場。在證券行業(y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他們與其他非主管機關出身的人員其實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原來的身份從來沒有成為他們爭奪市場份額的“獨門武器”。相反,我們也見到過某些證券公司,雖然確實有來頭很大的具有“主管機關工作背景”的人擔任要職,并且以此作為吸引人們眼球的招牌,但由于在業(yè)務經(jīng)營中管理混亂,違規(guī)事件不斷,照樣難逃在市場競爭中被無情淘汰的命運。
政府官員棄政從商,早已經(jīng)不是新鮮事。在市場經(jīng)濟體制剛剛建立起來的時候,一些企業(yè),尤其是民營企業(yè)對于原來在政府部門工作的人到企業(yè)任職十分歡迎,以致在一些地區(qū)曾經(jīng)出現(xiàn)了不少“紅頂商人”。隨著政府部門對官員“下!钡囊(guī)范化,特別是隨著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日漸成熟,這種“紅頂商人”的光環(huán)效應正在淡去。幾年前,浙江某地曾有一位因為在選舉中未能如愿當上市長的官員高調“下!,一時成為眾多企業(yè)爭搶的對象,新聞媒體也爭相報道,但幾年下來,企業(yè)并沒有因此而上了臺階,而那位被委以高職的“新聞人物”,也未能給企業(yè)帶來滾滾財源,最終還是黯然離開。這也說明,官場上的能人,不見得就是商場上的高手。
“讓上帝的歸上帝,讓愷撒的歸愷撒!本哂小爸鞴軝C關工作背景”的人轉行加盟證券公司是個人的自由選擇,我們沒有必要對他們說三道四,但如果證券公司對此抱有太多“暗箱期望”,難免是會落空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