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3-09 作者:鄧海建 來源:中國網(wǎng) |
|
|
相較于一些民生傾向的提案,兩會期間的有些提案和有些聲音更容易成為輿論的焦點,譬如3月8日《重慶商報》消息說:全國人大代表劉明華建議,中國的漢服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與人為善、人與自然和諧,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服飾的標志,中國應重視漢服復興,首先應在中國三大學位授予時穿漢服系列的中國式學位服。
比照此前浙江人大代表范誼用近8000字的長文《關于廢除高考,創(chuàng)新高校招生制度的建議》呼吁:高考制度已經(jīng)成為我國再也承受不起的社會災難,必須廢之而后快;吳敬璉老先生“春運票價不上浮不符市場規(guī)律”等論斷,今年的兩會很是多姿多彩。言論的多元是政治民主的彰顯,原本不僅不應詬病更應鼓掌,也因此在這些“獨立聲音”一露面、在一片罵聲之后立刻就是“價值多元”的“糾偏”跟進,以專業(yè)學科話語來試圖讓老百姓的“簡單邏輯”醍醐灌頂。這種對“質(zhì)疑”的“再認識”乍看起來的確有利于兩會廣開言路,但問題是再如何引人注目的“獨立聲音”,擠占在兩會輿論的寶貴空間里,以閑暇安逸的姿態(tài)圖個眼球效應,而不能真正解決當下的民生之困社會之惑,這到底是真民主還是浪費資源呢?這個問題不妨換一個更直接的問法:兩會上需要晾曬的是“獨立聲音”還是“公意聲音”? 塞繆爾·亨廷頓有句名言:首要問題不是自由,而是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人類可以無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無秩序而有自由。兩會上這些“獨立聲音”不能簡單用“能否言論”的簡單公民權(quán)益角度來考量,而應該放在公共秩序的背景下,考量其是否適合放在兩會語境下來“晾曬”——這才是問題的關鍵。譬如漢服,當然未必是個偽命題,爭論或堅持都有道理,但作為人大代表把寶貴的提案資源投射在“要不要復興漢服”上,就要經(jīng)得起他權(quán)力來源的拷問:這個提案是不是人民的“公意”?畢竟,民主選舉出的代表有責任和義務為選民代言,任何正確的自說自話都是對責任和義務的規(guī)避;再譬如高考的存廢之爭,有科舉制以來“考試選拔”就是個二難選題,可預期的是這個提案于當下是找不到行而下的定論出口的;吳敬璉老先生“春運票價不上浮不符市場規(guī)律論”也許確有學術道理,但問題是老百姓對兩會的價值期待在于破題而不是出題……于一個社會而言,值得爭論和反思的命題從宏觀到微觀可謂不勝枚舉,但“兩會”畢竟不是學術場,更不是斗秀場,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聲音都具體而微解構(gòu)民生細節(jié),但兩會的聲音應該更多承載起民生期待、大眾情懷。 一邊倒的聲音未必是好事,但過于脫離“公意”的“代表發(fā)言”和“委員見解”似乎也未必值得喝彩。溫總理倡導“多聽、少說、負責”,這不僅是民主意識問題,也是民主能力和民主質(zhì)量的問題。冀望我們的兩會,還是少一些小眾的“獨立聲音‘、多一些深切的“公意聲音”吧。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