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太宗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其實,每個人的思想都是自己的一面鏡子。
據(jù)說,一個女人每天平均要照30遍鏡子,一個男人也要照好幾遍。為什么呢?怕臉上有臟東西嗎?你敢于給自己的內心照照鏡子嗎?
最能反映思想是否丑惡的,就在思想深處。即便是一個謙謙君子,他的思想也有可能很骯臟;一個粗鄙的村夫,他的思想也很可能善良偉大。這就是思想的價值。
說一個禪宗的經典故事。五祖弘忍為了傳衣缽,特命眾人寫一句偈。禪秀大師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軾,不讓染塵埃;勰懿粫䦟懽,就讓其他師弟幫忙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弘忍一看,此人深得禪宗心法。結果弘忍傳袈裟給慧能,這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六祖慧能大師。他不會寫字,缺流傳下來很有名的《六祖壇經》。而且現(xiàn)在他的肉身依然不腐爛,供奉在廣東韶關的南華寺。
慧能大師當讓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但神秀大師也不是一般人物,他后來成了武則天的國師。
神秀大師的偈其實更適合于我們。你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軾,不讓染塵埃。我們的思想,就是明鏡臺。本來很干凈,但是隨著環(huán)境和教育,沾染了很多的塵埃,我們要經常擦拭才行。這就是所謂的自性,回歸自己的善良的自性。
所以,思想就是一面鏡子,現(xiàn)代社會大多數(shù)員工的思想鏡子被污染了。我們要先把它擦干凈,然后拿出來經常照一照。那么,我們應該怎么照鏡子呢?就是看看你的所思所想:
是善還是惡?
是對還是錯?
是有利還是有害?
所以,這世界不外乎這幾個詞:善惡、是非、厲害。
你的思想的善越來越多,對的就會越來越多,有利的就會越來越多,那么,你就合格了。如何區(qū)分?在員工的工作中,什么是善?善的,就是好的!善就是發(fā)自內心有利他人,利他者為善,但關鍵“他”是誰。
首先,這個“他”是企業(yè)。你的所思所想是不是完全為了企業(yè)?這是善的出發(fā)點和評價標準。
其次,“他”還指老板和同事,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是不是為了老板好,為了同事好。
“他”還指機器設備、廠房等。你工作的一切是不是在為了這些設備好,產品好。
另外,還有客戶。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是為了客戶好嗎?
那么,相對應的,在上述中,凡對企業(yè)不好的、不利的,對老板同事不好的、不利的,對產品質量、品牌形象、機器不好的,對客戶不好的,都是惡!
所以說,善的,就是對的,就是有利的,就是積極正面的。凡是對公司好的、對產品好的、對客戶好的、對同事好的,就是善的!
惡的,就是錯的,就是有害的,就是消極負面的。凡是對公司不好的、對產品不好的、對客戶不好的、對同事不好的、就是惡的!
思想這面鏡子,就是一面照妖鏡,能照出人性的善惡。只不過,我們每個人都有這面鏡子,但真正敢于拿出來經常照的人,不是很多。所以說,要想成為合格員工,必須把自己思想的鏡子擦拭干凈,然后敢于拿出來,隨時照一下自己的善惡!
(摘自《中國員工 你合格嗎》劉兆陽 著
地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