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就是讀一顆高拔靈魂的思考,讀一個偉大生命的舞蹈。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是精神貴族最奢華、最極致的享受。
讀書是件奢華的事兒,我們不要指望它會是個全民的活動。古今中外從有書籍以來,讀書這件事就不是個大眾起哄的熱鬧。
大眾的讀書在本質上不是讀書,而是渴望學習知識,知識的來源未必只有讀書一條道,在沒有書籍的遠古時代,人類的文明一樣能夠傳承,有了書籍當然是好事,由知識分子記載下來,便于更廣遠播,但書籍—特別是那些經(jīng)典,從來都是給少數(shù)知識分子看的,比如我們的國學經(jīng)典“四書五經(jīng)”,《天工開物》從古到今也沒有多少人在看。如今出版業(yè)這么發(fā)達了,被全人類共同認可的、影響著世界文明進程的經(jīng)典,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馬克思的《資本論》、黑格爾的《美學》,陀思妥耶夫的系列小說,別說沒文化的大眾不讀,就是有文化的知識分子不也是不讀的人比讀的人更多嗎。
大眾要獲取的知識是技能,技能是生存的本領,是擁有財富的手段。過去要拜師學藝,如今花錢上學就行了,接受教育階段的學習不應該算作讀書吧,那是考取文憑,是掌握知識。洋教授在多媒體上的講解與老師傅拿個樹杈在地上的劃拉,在“授業(yè)解惑”上并沒本質的區(qū)別,這些都是傳授知識,與讀書無關,就像如今的各種考證學習在本質上都不是讀書。人類越發(fā)展,傳授知識的渠道和方式越五花八門,自己想通過讀書獲取一門生財之道,就不如報名參加政府勞動部門免費的下崗培訓更劃算了;通過讀“幽默故事”找樂,就不如打開電視看笑星表演更爽了;即便是有審美的需要,偏愛虛構的故事、讀小說也不如看改編的電視劇更舒服;連喜歡《論語》、《莊子》的人都不用自己讀書了,于丹說的比唱的還好聽,自己讀反倒處處是障礙,句句都費解。大眾如今不讀書,就像蘋果電腦的設置完全觸摸化了,有人完成了知識創(chuàng)新,大眾只管使用就行。誰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如果還需要讀“說明使用書”才能掌握,誰就是個蠢蛋了。商家的聰明就在于你不讀書也會使用我的產(chǎn)品。學習行為不是讀書的狀態(tài),學習是大眾生存的本能,讀書是少數(shù)人靈魂的饑渴。讀有實際用處的書,那是學習;看沒實際用的書,才是讀書。讀書,更不是學習的唯一方式。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飛速發(fā)展,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跟世界交流和學習的方式。網(wǎng)絡閱讀與紙媒閱讀構成一種互補關系。用多種方式學習社會,閱事閱人,讀山讀水,就不讀書,也能具備“謀事、謀人、謀錢財?shù)谋臼隆保@對于大眾中的一員,養(yǎng)家糊口甚至升官發(fā)財,也足夠了,人類的智慧更多的是實用技術與技能。實用的知識、技術由他人傳授比自己讀書獲取的更快捷。只有對“沒用智慧”的閱讀才是讀書。這個沒用指的是“詩意的閱讀”、“哲思的閱讀”,比如讀“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比如讀“有意味的形式—對生命和存在的感悟”,比如讀“美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這些不傳授技術、不教人謀略、也不幫助人發(fā)財,完全是對生命、對美、對人的存與靈魂奧秘的追尋書籍才是閱讀者尋找的心靈世界?蛇@樣的閱讀我們能強迫大眾嗎?誰的生命能自覺到“詩意”的程度,誰就會選擇這樣的閱讀。否則,大眾的閱讀就是學習知識、掌握技術、考證、考職稱。
讀虛構審美的文學、讀空泛智慧的哲學,這于滿腦子物欲的現(xiàn)代人來說該是多么一件奢華的事情呀。學習是為欲望加油,讀書是為靈魂沐浴,讀書是朝拜者對無形上帝的敬畏與崇拜,不是圣徒祈禱的平安無事、保佑升官發(fā)財。讀書人對文化的敬畏、是對人類智慧的敬畏,不是對一幅書畫價值連城的頂禮膜拜。
讀書就是讀一顆高拔靈魂的思考,讀一個偉大生命的舞蹈。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是精神貴族最奢華、最極致的享受。
(媒體人,雜文家,現(xiàn)居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