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馬克思寫過一部《資本論》,那本書比磚頭還厚。如果要學術地解釋“利率”這個概念,至少不能寫得比瓦片薄。
大意地說,通俗地講,還是古人的說法簡潔而生動:利息是“子金”。這“子”是兒子的子,子金就是指借出去那錢生回來的錢。
利率是一國經濟的杠桿。根據(jù)經濟形勢發(fā)展需要,銀行可能降息,也可能加息。不論降息還是加息,都是正常的,就像月有陰晴圓缺。
銀行為什么要給存款者支付利息?因為有人需要這些貨幣。當然,他們得為使用這些貨幣付出代價。誰需要這些貨幣?即投資者。他們需要把這些貨幣轉化為資本。什么叫資本?簡單地說,當用錢來賺更多錢時,這個“錢”就從普通貨幣轉化為資本。從理論上說,投資者是否從銀行借錢有個條件,就是投資回報率必須高于利息率。如果由于“通縮”,在投資過程中,1元錢貨幣資產轉化為實物資產后只值0.97元;如果這1元錢是銀行的貸款,那么投資者還得再向銀行支付0.02元的利息,這時投資者的“真實利率”就是5%,他得為使用這1元錢投資支付0.05元的實際利息代價。在“通縮”背景下,如果社會各產業(yè)的平均投資回報率低于這個真實利率,投資者的理性選擇當然是不借錢投資。不僅不借,他還會把自有資本部分也送進銀行存起來,因為實際利率比冒風險投資要劃算得多。要是誰都不投資,社會經濟就會衰退。所以,加息或是減息,實際上是政府針對當時宏觀經濟形勢作出的決策,F(xiàn)階段,財政政策仍是撬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杠桿。當積極財政政策初見成效時,主要通過投資拉動,刺激了國內需求,從而提高了GDP的增長,降息風便成為可能。否則就得加息。
利率一變,整個經濟隨之波動,反應非常靈敏。屆時,不僅人民幣儲蓄、外匯市場、證券市場,連小小郵市都會忙亂起來,該存的趕緊存,該取的趕緊取,該買的趕緊買,該賣的趕緊賣,爭先恐后,分秒必爭。置身于那時,你才會深切地認識到什么叫“現(xiàn)代經濟”。 2012年6月8日,央行宣布降息0.25個百分點。這也是中國人民銀行3年半來首度降息。不到一個月,7月5日,又宣布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其中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31個百分點。此外,將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qū)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7倍。從存款來看,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下調了25個基點,同以往沒有區(qū)別,而二年、三年和五年的定期存款則分別下調了35、40和35個基點,可以看出,期限長的存款下調幅度顯然更大,可以反映出鼓勵消費的政策意圖。而從貸款來看,除了一年期之外,其他各期限均等額下調了25個基點,也同以往沒有區(qū)別。而央行之所以對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幅度略大,主要因為調完之后剛好是6%,應是出于整飭數(shù)字、便于計算的考慮,而沒有更強的對貸款優(yōu)惠的意味。這次直接進行了名義上的非對稱降息,在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從短短一個月內連續(xù)兩次降息來看,反映出當前經濟形勢異常嚴竣。
在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降息之后的一個小時,歐洲央行也宣布降息25個基點至0.75%。這是德拉吉出任歐洲央行行長之后的第三次降息,而0.75%的利率也是有史以來的最低點。歐洲央行對于中國人民銀行降息的回應,反映出當前的經濟放緩已經是全球性趨勢,將來會有更多的國家加入到寬松陣營中來。
2010年10月,央行第一次加息,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通貨緊縮。從經濟形態(tài)上看,進入通貨緊縮的第一年,是通貨膨脹的高峰,什么商品都漲;第二年第三年是滯脹,也就是經濟增長已經減速而通脹沒有消除;第四年通脹得到消除,經濟進入調整和衰退。按照規(guī)律,貨幣緊縮效應傳導到市場上的效應是一至兩年。
人民幣正處在國際化的關鍵時期。2012年,實行利率自由浮動波幅加大到0.5%,2013年,有可能擴大到1%,2014年,將要實行利率自由浮動與國際化接軌。在2016年之前,人民幣將要實行自由兌換。那時,我們中小投資人才可以真正投資全球。現(xiàn)在中國經濟是否能真正走向全球,取決于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速度。換一句話來說,2016年前,貨幣不可能寬松。
在當今這個風起云涌變幻無窮的時代,我們不能“埋頭苦干”,不能不每天看看“天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