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人妻精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观看,男女一边摸一边做爽爽的免费阅读
閱讀電子書《商業(yè)的常識》
2011-07-12 作者:申音 來源:山西經濟出版社
【字號
大
中
小
】
給海歸技術創(chuàng)業(yè)兄弟的九個忠告
中星微是不是國內IC設計公司,以及一大批海歸創(chuàng)業(yè)的高科技公司值得效仿的對象?我表示懷疑。如果把聯(lián)發(fā)科作為參照系,那么中星微所選擇的另一條道路,看起來很光彩,卻很可能越走越窄。這或許也能解釋另外一個事實,在中國,大多數成功的技術型公司都不是由海歸派創(chuàng)立的。 很長一段時間,我對國內IC設計產業(yè)的困境感到迷惑不解。 在這個產業(yè)里,聚集了中國最聰明的頭腦(其中絕大多數是海歸精英)。政府很舍得花錢支持,VC也很重視,有硅谷的成熟商業(yè)模式,又背靠全球最大的移動通信和消費電子市場。 但事實很悲哀,遠在整個經濟的冬天到來之前,這個產業(yè)就處在集體委靡之中。不斷有公司倒閉的消息,僅有的三家海外上市公司,有兩家--中星微(Nasdaq:VIMC)和展訊(Nasdaq:SPRD)都處于虧損之中,市值甚至遠遠不到1億美元。 為此我和我的同事一道,拜訪了中星微的創(chuàng)始人鄧中翰,北極光創(chuàng)投的合伙人陳大同,他曾是展迅通信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兼CTO,以及一些業(yè)內人士。 有意思的是,每個人都會提到一個臺灣公司的名字:聯(lián)發(fā)科(MediaTek Inc., TW:2454),它很像舊社會的“三座大山”,把整個大陸IC設計產業(yè)壓得無法喘氣。 過去,我的媒體同行常常把聯(lián)發(fā)科稱為“黑手機之父”,它比中星微僅僅早出生四年,但如今已經是市值超過80億美金,年營收約30億美金,全球第三大手機和第二大數字電視IC設計公司(國內前十大IC設計公司加起來的營收總和也不到它的一半)。更讓人郁悶的是,它的成長,它的利潤主要都來自于大陸。 我跟鄧中翰博士很認真地探討了一下這個問題。他覺得聯(lián)發(fā)科雖然厲害,但其技術大都是“偷學”而來的,產品只滿足低端市場,而且其客戶大都是些中小品牌甚至“山寨機”企業(yè)。至于中星微則是通過“自主創(chuàng)新”,正大光明地贏得了今天的價值,贏得了三星、飛利浦、微軟等國際大廠對其品牌的認可,這是一條索尼、松下們曾經走過的正道。 我不能說他的觀點不對,但我總覺得這個說法很像《神雕俠侶》里面名門正派的青年才俊永遠瞧不上楊過這種到處偷學的流浪兒。 于是,我上卓越亞馬遜買了一本聯(lián)發(fā)科董事長蔡明介寫的書《競爭力的探求》。在這本書里,老蔡總結自己30年的江湖經驗,和盤托出了一套后發(fā)國家的技術公司如何成功的實戰(zhàn)策略。 看完以后,我承認自己有點被雷到了。因為聯(lián)發(fā)科的這套策略一點都不神秘:完全客戶導向,選擇規(guī)模龐大的應用市場而非細分的利基領域,在市場剛剛進入成熟期時迅速殺入,通過對國外技術的消化吸收進行逆向創(chuàng)新,提供真正低成本(但絕對不是低技術)的解決方案,依靠工程師團隊而非個別天才作戰(zhàn),用速度、效率和貼身服務來彌補質量上的差距,通過打破行業(yè)的現(xiàn)有規(guī)則來確立新標準,與自己的上下游結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 事實上,華為、比亞迪、騰訊、金風科技這些中國最厲害的高科技公司,和聯(lián)發(fā)科使用的是幾乎同一套戰(zhàn)法。 對于一個公司而言,尤其是非國有的上市公司而言,為股東賺錢就是它的本分。賺錢的公司不一定是好公司,但不賺錢的公司肯定不是個好公司。 以此標準來衡量聯(lián)發(fā)科與中星微,則高下立判。 所以,中星微是不是國內IC設計公司,以及一大批海歸創(chuàng)業(yè)的高科技公司值得效仿的對象?我表示懷疑。如果把聯(lián)發(fā)科作為參照系,那么中星微所選擇的另一條道路,看起來很光彩,卻很可能越走越窄。 這或許也能解釋另外一個事實,在中國,大多數成功的技術型公司都不是由海歸派創(chuàng)立的。也許有看官會反駁我說,還有百度、搜狐、無錫尚德和曾經輝煌的UT斯達康呀!但請注意,它們都是在“更懂中文”之后,才取得成功的(凡參加過百度的營銷大會,就知道是百度的技術強大,還是Sales強大)。 馬上要過新年了,2009年很可能是中國市場經濟有史以來最寒冷的一年。我很擔心各位海歸的、創(chuàng)業(yè)的、還是搞技術的兄弟們,如果一條路走到黑的話,很可能會凍死,很可能會熬不到下一個春天。 于是,我試著總結了九個樸素的忠告(抱歉,沒有“十全大補丸”),其實沒有原創(chuàng),都是聽前輩過來人講的血淚教訓。不一定都對,但應該不會全錯。 第一,別作“28個半布爾什維克” 中共歷史上有個著名的“28個半布爾什維克”,以王明為首的留洋派。馬列理論很“正宗”,蘇聯(lián)老大哥很喜歡,也給津貼補助,高調做事,覺得在中國干革命,就得發(fā)動城市工人階級,盡管后者可能比現(xiàn)在的白領還少。 這很像現(xiàn)在的一些海歸創(chuàng)業(yè)公司,拿著美國VC的銀子,言必稱硅谷、GOOGLE、商業(yè)模式,不賺錢不要緊,先請最貴的人搞研發(fā),再花錢砸市場。只是學得再像,也不過一個好學生而已。一旦老大哥接濟不上,一旦離開租界,就麻煩大了。 而井崗山上的“朱毛”很饑餓,生存問題壓倒理論焦慮,不打土豪劣紳就得挨餓,不發(fā)動千萬農民就沒地盤沒人手,打一仗總結一次經驗,無人關心自己寬心,吃甘蔗先啃最難吃的。誰笑到了最后? 從硅谷回來的海歸們,大多忘記了一個基本事實:就是歐美的市場已經是高度成熟和分工細化。而在國內,很多產業(yè)還處在跑馬圈地粗放經營的階段。 第二,別在北京、上海創(chuàng)業(yè) 北京、上海是中國兩個最大,也最容易讓創(chuàng)業(yè)者產生幻覺的城市。似乎離硅谷很近,資訊很發(fā)達,打個“飛的”就來去。天天看著CBD陸家嘴,就以為中國不是發(fā)展中國家了。母校里還有專門的孵化器,軟硬件俱全,挺像斯坦福大學的車庫。但是,兩地最成熟的清華創(chuàng)業(yè)園、復旦創(chuàng)業(yè)園,10年了也沒孵出一個上市的技術公司。更別說其它的。 政府鼓勵多衙門也多,優(yōu)惠政策首先傾斜國企和外企,公文審批累死你。大公司大客戶是很多,不過都是“關系型客戶”。人才也多,要價很高,而且一有風吹草動就回安穩(wěn)窩了。 媒體熱鬧,營銷大師公關顧問多,忽悠你的也多?淠銕拙淠憔彤斦,你當真你就傻子。 我的建議:技術創(chuàng)業(yè)首選深圳。完全移民城市,山寨精神,開放文化。毗鄰香港,技術資訊不落后,融資也不難。背靠珠三角,制造業(yè)發(fā)達,有技術不怕沒地方變現(xiàn)。沒人注意你,正好可以多磨練自個本事。地方政府相當務實,營商環(huán)境好,沒事不纏你。有錢的天使多,忽悠的人少。如果精力富余,還可以多去華為、騰訊、比亞迪學習一下。 當然,杭州、無錫、大連也值得推薦。 第三,別讓技術最牛的那個家伙當CEO 這話是誰說的?是展訊的前CTO陳大同說的,他在硅谷還參與創(chuàng)辦過一個公司。陳的親身體驗是,在硅谷那邊,工程師都不愿意去做管理。因為硅谷已經把技術看成是生存之本,滲透入血液。在一個公司里面,都有幾個寶貝似的技術大拿,其影響力真是可以跟CEO平起平坐的。 而在中國,過去一直是制造業(yè)文化,沒有搞技術研發(fā)的氛圍。在企業(yè)里,做技術的地位根本沒法跟做管理的比。所以,技術大拿的重要性非得通過管理崗位才能體現(xiàn)出來。 但很遺憾,真正適合做管理的工程師可能不到20%。技術出身的人常常只相信自己,不信任別人。給人職責,不給人權力。技術出身的人當管理者非常容易把技術看得太高。最后是公司少了一個頂尖的技術大拿,多了一個二流的領導人 。 百分之一的技術難題只有百分之一的技術高手能解決。同樣,百分之一的市場機會也只有百分之一的市場高手能發(fā)現(xiàn)。凡是大家嚷嚷的機會都不靠譜。 稱職的技術公司CEO必須是一個市場高手,一定得是公司里最懂市場的人。但不一定是學市場出身的。他要懂技術,但不能癡迷于技術。他必須判斷這百分之一的機會是不是真正適合你的機會。陳很驕傲地說,他在離開展訊之前,已經是公司里最懂市場的人之一。 “鄧中翰是從來不見客戶的! 原中星微的一位員工也說。在鄧自述的工作日程表中,最重頭的是技術開發(fā),然后是投資者關系、政府關系和日常管理等。 這在聯(lián)發(fā)科董事長蔡明介看來,絕對是不可想象的。他去深圳的次數遠比去北京和上海的多。聯(lián)發(fā)科專門設立了深圳子公司,還派駐技術服務人員和天宇朗通、聯(lián)想、TCL這些大廠深入合作,提供技術支持。天宇朗通的CEO榮秀麗甚至公開稱聯(lián)發(fā)科為“老師”。 第四,別跟政策要市場 本世紀初,硅谷有4家大陸留學生創(chuàng)辦的搞3G芯片的公司,最后只剩下展訊一家活著。因為誰也沒想到,只到今天,中國的3G還沒有大規(guī)模商用。 展訊能僥幸活下來,是因為它把80%的精力放在搞2G/2.5G上,只把20%放在3G上。 2003年,展訊內部討論未來集中開發(fā)哪種技術標準的時候,在WCDMA和TD-SCDMA之間搖擺,管理層爭論非常大。后來決定做TD,因為做TD好歹也是先行者,又是國家標準,花了很大血本。 結果,今天TD-SCDMA這個“阿斗”算是硬扶上馬了,可能不能成為產業(yè),迄今還是疑問。而展訊今年3季度巨虧3000多萬美金,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TD手機銷售遠不如預期造成的。 咱們國家的國情是,搞拆遷修馬路蓋房子是挺快的,要推進一個技術標準是很慢的。TD、MP4、數字電視、EVD、WAPI標準,不知拖死了多少小技術公司,現(xiàn)在又出了一個CMMB手機電視標準。 政策的市場常常是未來的市場。沒人知道蘋果何時落地,但肯定比你想象得要晚很多。聯(lián)發(fā)科的董事長蔡明介特別強調S曲線的概念(代表了一個產品從發(fā)展初始到最后消亡的曲線),即在市場將要走到接近要大幅成長的中間階段才切入,因為他認為誰在競爭中最先達到經濟規(guī)模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聯(lián)發(fā)科從來沒有第一個進入市場,都是作為后來者的角色進入,用的是成熟技術,但進入后就能引發(fā)價格雪崩,將先發(fā)者擠出市場。 如果按照中央政府的規(guī)劃,當年的小靈通根本就不在標準考慮之列?芍灰袔浊f人用了,政府也不能說滅就滅了。今天,政府能取締“山寨機”嗎?不可能的。因為老百姓需要它。 第五,創(chuàng)業(yè)公司不要做產業(yè)報國夢 據說一拿了美國綠卡,才會有真正的愛國熱情。不知道是不是一種潛意識的負疚感,特別想為祖國做點什么。 不過,真有大理想也埋在心里,也別急著說出來。一說出來,你就把自己給架著了。企業(yè)不是運動員,老想著怎么為國爭光,就忘記提升自己賺錢的能力了。 當然,運氣好的話,這些真真假假的理想能把政府領導給感動。但“漢芯”、“龍芯”、“中國芯”……,這么多“芯”里面有一個真正成大器的嗎?沒有。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一些企業(yè)拿這個來做整體營銷,包裝過度別人是被忽悠了,你自己也就只能一直包裝下去。 當年中星微做宣傳,聲稱攜手微軟、富士通,“世界首個智能機器人富士通Maron-1的視覺芯片采用中星微的星光三號”,真實的情況是富士通的機器人采用微軟的WinCE操作系統(tǒng),微軟推薦其影像采集芯片采用中星微芯片,其實就是在“星光一號”基礎上進行了方案修改,為借助此事造勢就命名為“星光三號”,為了把戲做足,公司還派人在美國市場上買來一個玩具機器人,擺放在公司的榮譽展廳,對外宣傳這就是“富士通智能機器人Maron-1”,當然,新聞報道傳說中的各種功能,它一個也不具備。 創(chuàng)業(yè)公司一談產業(yè)報國,上帝估計也笑了。 第六,忘掉硅谷式的“技術潔癖” 在中星微,從CEO、COO、CTO到每個事業(yè)部的總經理都是清一色的美國海歸,而且絕大多數是技術出身。據說中星微招人也喜歡要高高大大的,因為這里最提倡的集體運動是美式籃球,老總們都好這個。或許正是這種“硅谷血統(tǒng)”,讓中星微變成了一家有“技術潔癖”的公司。 理想主義、精英文化、要做就做最先進的技術、建立一套標準,然后通吃整個產業(yè);模仿偷學是丟人的……如果放在硅谷,鄧中翰的這些想法實在再正常不過。 無論是從企業(yè)定位、技術研發(fā)、戰(zhàn)略制定和人才培養(yǎng),中星微都是按照硅谷模式和美國的趨勢來制定的。但恰恰是這些先進的東西讓這個擁有多達1400多項專利和眾多知名企業(yè)客戶的中星微電子陷入難以做大做強的尷尬境地。 硅谷是所有技術夢想家的天堂。我建議,真正想搞最先進技術的人還是應該留在硅谷。硅谷有成熟的技術市場,有真正識貨的客戶和VC,有足夠的技術應用空間。你就是完全不知道怎么賣產品,也可以把技術賣給思科、微軟、ORACLE這樣的大公司。 如果你是一個技術海歸,想回國創(chuàng)業(yè)?峙履愕孟肭宄,這里需要的不是最先進的技術,而是最價廉物美的技術。 在中國,“反向工程”和低成本創(chuàng)新才是真正的王道。當年比亞迪做鋰電池,想向日本人買設備,開價就是500萬美金。最后一發(fā)狠自己做“手工+模具”,只有100萬人民幣。從此,手機電池的定價權就掌握在比亞迪的手上。 事實上,在中國做低成本創(chuàng)新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中國工人不便宜了,但工程師還便宜。華為有3萬工程師,比亞迪有多少工程師,歐美公司請不起的。 “聯(lián)發(fā)科不是大公司,沒有太多資源去做早期階段的研發(fā),尤其是在早期定產品規(guī)格的階段,我們不能好高騖遠。即使是在S曲線的中段才切入,只要掌握好技術、彈性和效率,不見得扳不到巨人。”蔡明介在《競爭力的探求》一書中這樣強調。 更重要的是,通過低成本創(chuàng)新賺來的錢,提升了公司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的能力和自信,下一次就可以更往S曲線的前端切入。今天只能打游擊,明天就可以圍殲,后天就可以攻城。 第七,別忘了自己的主要客戶是誰 中國真正的市場在哪里,不是北京上海的幾百萬白領,是10億金字塔基的消費者。北京上海的白領們都在用MSN,可二三四五六線城鎮(zhèn)的年輕人都在用QQ,結果最沒錢的人造就了中國市值最大的互聯(lián)網公司。 當經濟蕭條出現(xiàn)的時候,不僅僅是女士的裙子越來越長的時候。也是越來越多的中間階層往“下流社會”走的時候。“價廉物美”成為整個社會的需求。 諾基亞和多普達用的TIOMAP芯片組動輒好幾百塊人民幣,外加軟件研發(fā)成本,手機價格能下來才怪了。而聯(lián)發(fā)科提供的單芯片解決方案,讓國產手機客戶裝個外殼就可以賣。在深圳的華強北市場,差不多16元就能買一個,而且什么功能都有。聯(lián)發(fā)科借此迅速掌握了整個國產手機產業(yè)鏈的控制權,議價能力很強,盡管不斷降價,但它依然能夠保持50%以上的毛利潤率。它把最難的事情都替客戶做了,所以客戶都跟吸毒一樣愛上它。 “我們做的多媒體芯片各方面的功能和性能都比它(指聯(lián)發(fā)科的單芯片)要強,多媒體要做好是很難的,所以它能夠進入山寨機,進入不了諾基亞、三星,因為他們對照相的功能和視頻功能要求很高。山寨機是說我有這個視頻功能、照相功能就可以了,至于你效果如何,速度是不是夠快,能否打印,都不在乎,”鄧中翰反復跟我們講。 在這種“眼睛向外,市場在外”的主導思路下,主打中高端市場的中星微來自內地的收入比例不足5%。相比之下,聯(lián)發(fā)科手機芯片去年出貨量已經達到了1.5億顆,其中九成是內地客戶 。 但問題在于,“別看中星微的國際客戶這么多,而且都是知名企業(yè),但它根本不是主流供貨商。說句不好聽的,大公司采購很多東西,中星微提供的屬于螺帽釘子之類的零配件!痹浀闹行俏㈦娮勇殕T直言。 在硅谷創(chuàng)辦技術公司,賣出32億美金高價的朱敏,回國以后大談“中國服務”而不是“中國創(chuàng)造”。因為他知道,中國還不具備這樣的環(huán)境。他對技術公司的建議就是:你先把本土市場拿下來,第二步是把第三世界拿下,第三步你再把創(chuàng)造加進去,最后你再滲透到第一世界去。 想一想,這不就是華為的戰(zhàn)略嘛。 第八,80分主義,不要100分主義 展訊向聯(lián)發(fā)科學到的最重要一課就是千萬不能技術導向,而要市場導向。 2004年,MP3音樂手機是國內的首創(chuàng)。展訊和聯(lián)發(fā)科幾乎同時在研發(fā)一款不用附加其它芯片的單基帶芯片。 展訊這邊想的是芯片質量一定要做到最好。必須要有100K的傳輸速度,雙聲道?傻谝淮a品只做到了64K。于是,繼續(xù)改進。而聯(lián)發(fā)科的技術其實落后于展訊。它的芯片只有32K的速率,還是單聲道。 但聯(lián)發(fā)科迅速把產品推向市場,結果等展訊的產品進入市場時,時機已經落后了半年多。市場主流客戶已經接受了聯(lián)發(fā)科。 “我們太想做到100分,把功能做到最好,結果耽誤了市場時機。而聯(lián)發(fā)科可能只做到80分就推出產品,但已經足夠了。因為客戶原本只期望60分”。陳大同由此知道,只要比客戶能接受的稍微好點就行。不用追求技術完美。 產品從80分做到100分,也許花的精力要比從60分做到80分多幾倍,客戶體驗只是好一點點。但技術公司永遠人手不夠,關鍵是你的資源是不是合理分配了。 第九,別做賣蘿卜賣得最好的 做技術不像做別的,不能老想著藍海。是的,你是在藍海里面,可你這個藍海只有游戲池那么大,而人家的紅海有太平洋那么大。 進入難度最大的市場往往也是空間最大的市場。 中星微是精心選擇了一塊空白的利基市場,數字多媒體芯片當時并不被主流的英特爾、AMD、高通、德州儀器等廠商所重視。而其主要應用的領域是在高端PC和筆記本的攝像頭上,可這塊市場規(guī)模太小,每年不過2-3億美金。按照一位前中星微管理人員的描述,“就好像一個菜市場里,別人都在賣魚賣肉,我們不過是在賣蔬菜里面,賣蘿卜賣得最好的”。 換句話說,如果一臺主流電腦的出廠價是400美金的話,中星微的一個解決方案只能賣到4-5美金,僅僅占到了總成本的1%左右!癙C的利潤大部分給了英特爾和微軟,沒辦法,這個東西是人家多年來建立起來的優(yōu)勢,我們能進入它們的采購名單已經不錯了!编囍泻惨渤姓J。 可問題是,滿足于做一個第一流的闌尾又有什么價值呢? (后記:本文寫于2008年12月,正是中國芯片業(yè)集體找不著北的時候。某種意義上,它的狀態(tài)正是中國高科技產業(yè)創(chuàng)新的縮影。此后,我又陸續(xù)見到展迅通信的創(chuàng)始人武平、國民技術的CEO孫迎彤,他們對于行業(yè)問題的認識非常清醒,詳見《創(chuàng)業(yè)家》雜志文章“武平:芯路漫長”。2009年后,芯片業(yè)走出低谷,展迅通信和國民技術成為行業(yè)領頭羊) 微博一問: 在深圳,跟國民技術的老總交流。他講自己為什么一定要創(chuàng)新。因為道理很簡單:“跑在前面的人永遠比跑在后面的人更知道路在何方”。國外第一流的企業(yè),都是在主動探路,探到路以后修路,修完路就開始建收費站,這時中國企業(yè)再跟著跑就得交錢。他決心自己找路自己修路,先從小路開始修起……你認同嗎?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頁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fā)表使用。
相關新聞:
頻道精選:
·
[財智]
中國概念股造假危機不斷 在美遇寒流
·
[財智]
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xiàn),券商能否被信任
·
[思想]
謝國忠:軟著陸可能成為陷阱
·
[思想]
張立偉:中國奶業(yè)沒有“消費者主權”
·
[讀書]
《五常學經濟》
·
[讀書]
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于我們
|
版面設置
| 聯(lián)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
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