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8-23 作者: 來源: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
|
|
|
缺席者不會永遠失蹤
 |
眉睫 許乃玲
編,中國長安出版社 |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報刊史乃至新聞出版史上,許君遠都是一個不能忽視、更不能小視的人物。然而,新中國成立以來,歷代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史編撰者、著述者,幾乎都遺忘了這位在文學創(chuàng)作與新聞寫作上很有成績的知名人士,使其始終消失在反右派的迷霧中,成為了一個典型的缺席者。
但是,歷史不會使缺席者一直湮沒、永遠失蹤。馮文炳(廢名)如此,許君遠亦是。眉睫、許乃玲選編《讀書與懷人:許君遠文存》,讓我們驚喜地看到許君遠許多險些亡佚的文字。此前,許氏愛女乃玲等曾輯集《許君遠文集》上下二卷,及《許君遠譯文集》,先后面世,側重于散文、小說、游記、小品和各類譯文。這次所出文存,主要保持著文論價值與史料價值的學術色彩,其中近20篇為新近所覓,有利于學者研究、讀者熟悉許氏著作風格、學人風范及大公報史。
許君遠1902年出生在河北安國縣,1962年抑郁而終。其受乃父影響,自幼癡情文史,后入讀北京大學英國文學系,曾聽過陳西瀅、林語堂、劉文典等的講座,同廢名、石民、梁遇春等同學交好。自20歲讀大學預科開始,便有了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并積極投稿,在《晨報》、《現(xiàn)代評論》、《新月》、《東方雜志》等報刊,頻有文章發(fā)表,多為連載。大學尚未畢業(yè),便加入編報行列,后展轉北京《晨報》、天津《庸報》、上!段膮R報》、香港《大公報》、重慶《中央日報》等,出任編輯、主任和副總編,且不斷創(chuàng)作。1949年后,他除了在上!洞蠊珗蟆芳缣糁負,還為上海四聯(lián)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與新文藝出版社編輯圖書。此期多部譯作推出,《老古玩店》迄今尚有學者研究特色和影響。
然而,好景不長,這位《大公報》第二代中高層決策者、作家與翻譯家,因坦誠說真話而被稱為“右派急先鋒”,使其同徐鑄成、陸詒在1957年被圈定為上海新聞出版系統(tǒng)的“三大右派”。
之后,許君遠用多個筆名在各地報紙偷偷發(fā)表文章。但是,厄運沒有因為他的勇敢堅持和無悔選擇,而放棄對他的折磨與侵擾,他過早辭世了。
許君遠在特定意識形態(tài)中,離開了人們的視野,成為了一個長期的缺席者。雖然沈從文曾著文對魯迅漏選許氏等人文章入集《中國新文學大系》而抱不平,雖然張中行回憶耳聞許氏和學生一起畫《西廂記》中“鞋底尖兒瘦”的情景,雖然金庸忘不了許氏對其提攜教導、為其證婚祝福的點滴,但許氏只能帶著“《晨報》是我的啟蒙學校,《大公報》是我的研究院”的難得糊涂,長時間地被時人淡忘、后人陌生。
許君遠一生憎惡官場逢迎丑態(tài),從業(yè)新聞、努力創(chuàng)作而鞭撻社會邪惡、呼吁文化救國,形諸一種知識分子獨有的憂樂情懷。我們不難從《讀書與懷人》的讀書雜感、藝林小集與懷人憶舊中,清晰感知。作為“京派”重要一員,許氏雖沒有許多名作傳世,但其對鄉(xiāng)土的回味,對社會的觀察,對文學的認識,對文學現(xiàn)狀、民國文壇、具體作家、優(yōu)秀作品的評判,確實體現(xiàn)了一個有責任、有擔當、有思想的作家的清醒與勇敢。其評論王余杞長篇小說《沉浮》,在展開精要的人物、結構分析的同時,充分肯定優(yōu)長之處,且挖掘出所存有的缺陷,并期待作者“在未來能有驚人的描寫”。
許君遠曾著文稱贊沈從文、趙望云分別在文學、繪畫的內涵造詣,甚至將二人視為“中國藝術界的天才”,而沈、趙二人當時年紀不過而立,但后來的佳績卻證實了許氏與眾不同的眼光,一個把中國湘西寫進了世界視野,一個開創(chuàng)長安畫派聲名遠播。許君遠不論是談傳統(tǒng)戲曲、西洋話劇,還是論國畫改革、書畫聯(lián)展,或是聽衛(wèi)仲樂的國樂演奏、新疆歌舞團的民族音樂,都能恰到好處說出其中的韻味同蘊涵來。
我喜歡他用心寫懷念師長、舊交及故地的真情文章,從不過分的溢美,使人能覺察到不斷離其遠去而又那般親切的真情實感。他對蔡元培時代北大學術自由、思想自由的寬宏大量,念念不忘。他憎恨汪兆銘對抗戰(zhàn)中對上海報界的迫害,回憶報考北大的情景、北大女生和教授群,細說“糊了糊涂地進了新聞界”的抱負作為,更忘不了美國20萬僑胞的歡笑和淚滴。其中多篇,幫助我們了解現(xiàn)代中國報刊史,窺探當時文壇報界的私隱,熟悉張季鸞、胡政之等老報人的風雨人生。正因為許氏有著如此真誠率直的個性,家人、學生、同事、老友,總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寫作出洋洋灑灑的追憶文字,評價他的文藝成就、新聞人生及精神品格。
在《讀書與懷人》的背后,隱約可以發(fā)現(xiàn)更多的現(xiàn)代中國文化史、思想史上的陌生者,留在歷史中的精彩、榮耀和遺憾,還有很多夾雜蒼涼與感傷的苦痛掙扎。許多的缺席者,終究回到讀者的閱讀與思考中來,而不讓我們再漠視與淡忘,永久地失蹤,成為歷史的意外與偶然。
|
|
凡標注來源為“經(jīng)濟參考報”或“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shù)字媒體產(chǎn)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jīng)濟參考報社,未經(jīng)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fā)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