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人妻精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观看,男女一边摸一边做爽爽的免费阅读

 
“股神”之子彼得•巴菲特
    2010-05-21    作者:劉莉莉    來源:經(jīng)濟參考報

    2008年2月,彼得·巴菲特隨威斯康星州代表團訪問北京進行文化交流。圖為他在國家大劇院參觀。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攝

    美國“股神”沃倫·巴菲特之子彼得·巴菲特沒有像父親一樣投身商界,而是通過艱苦努力,成為一名作曲家和音樂人。
  彼得最近出版新書《人生由你打造》,記錄了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父親給他的幫助。彼得引用父親常說的一句話總結(jié)道:有能力的父母應該給子女留下一筆財產(chǎn),夠做任何事,但不夠無所事事。

  “股神”之子出書

  彼得從六七歲起,就感覺到音樂的魔力。當心情郁悶時,他就坐到家中鋼琴前,彈上一曲傳統(tǒng)兒歌《洋基歌》。彼得在他的新書《人生由你打造》中寫道:“奇特的是,這首輕快的進行曲被我彈成了哀樂。我的家人很快意識到我心情不佳!
  現(xiàn)如今,51歲的音樂人彼得意識到,鋼琴和音樂仍是他生命中重要組成部分。彼得第一次代表他的基金會訪問非洲回來后,根據(jù)自己的感受創(chuàng)作了一首歌曲,表達了這樣一種情感:一些非洲人雖然物質(zhì)極度匱乏,卻依然能保持高尚情操,讓某些利欲熏心、自私自利的西方人自慚形穢。
  以上這些與音樂結(jié)緣的故事,全部收錄在《人生由你打造》一書中,這本書的副標題為“自己尋找獲得滿足的方式”。他在書中還記錄了父親巴菲特和母親蘇珊的教子方式以及他自己管理一個上億美元基金會的經(jīng)歷。
  與父親不同,彼得走上了一條與商業(yè)完全不同的藝術(shù)之路。他還記得,他20多歲時與父親談起想從事音樂事業(yè)的情景。
  “父親以他的習慣,認真傾聽,不做評論,也不直接提建議,”他在書中寫道,“直到有一天,他對我說:‘彼得,你知道嗎,你和我其實在做一件事情,音樂是你的畫布,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是我的畫布,我每天都在上面畫上幾筆!
  “他就說了這些,這就足夠了。這就是我需要的回答,直到現(xiàn)在仍覺得很珍貴。我的父親,事業(yè)如此成功,卻把他的工作和我的工作相提并論,平等看待!
  彼得執(zhí)著地追逐音樂夢想,曾一度過著艱苦的生活。即使處于最困難的境地,彼得也沒有向父親伸手,而是到處貼廣告找工作,自力更生。他最終成為著名音樂人和作曲家,獲得過包括艾美獎在內(nèi)的諸多殊榮。
  作為“富二代”的彼得認為,父母留給子女最珍貴的財富不是現(xiàn)金或豪宅,而是讓他們學會獨立和堅強。

  良好人生開端

  彼得的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屬于中產(chǎn)階級家庭。父親每星期工作6天,母親是民權(quán)運動支持者,彼得從小就接觸到多種思想和文化。
  巴菲特當時還未成為“股神”,但他對工作認真鉆研的態(tài)度,讓兒子感同身受。彼得將父親鉆研金融的情景比為僧侶研究經(jīng)文!八悄菢泳ν,那樣純粹。有點夸張地說,當父親工作時,他進入了另一個世界,簡直入迷了!
  彼得在書中寫道:“金錢其實是副產(chǎn)品,是身外之物。真正重要的是工作的實質(zhì)。他(父親)擁有無盡的好奇,用事實檢驗他的預測,享受探尋的樂趣。”
  彼得上高中期間,父親開始在行業(yè)內(nèi)顯山露水并結(jié)交了一些有權(quán)勢的朋友。后來,巴菲特的朋友、《華盛頓郵報》發(fā)行人凱瑟琳·格雷厄姆幫助彼得進入斯坦福大學。彼得在這所高等學府學到了他感興趣的課程。
  “如果我想投機取巧,我父親是不會幫我的,”他說,“因為這不是在行使特權(quán),而是在削減特權(quán)!
  彼得認為,有錢人家的孩子常會遇到類似情況,甚至會出現(xiàn)心理問題。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只是想到奉獻金錢而非關(guān)愛,就會使問題變得更糟。

  走上音樂之路

  彼得大學二年級時發(fā)現(xiàn)自己對音樂很感興趣。一次,他欣賞完一名吉他手的演奏,回家后即興寫了一首曲子并錄制到磁帶中。第二天,他和朋友開車去海邊,車里播放著這首曲子。彼得意識到自己的未來究竟在何方。
  大學3個學期后,彼得從祖父那里獲得9萬美元遺產(chǎn)。這筆錢是出售一座農(nóng)場的收益,后轉(zhuǎn)成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份。如果這些股票留到今天,差不多能升值到7200萬美元。不過,彼得當時將股票變賣,為追求音樂夢想打下經(jīng)濟基礎(chǔ)。
  “這筆遺產(chǎn)算是特權(quán),是我沒花代價就得來的禮物,”他說,“如果我肩負謀生的壓力,我就無法繼續(xù)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前行!
  在父親的幫助下,彼得做了一份預算。他搬到舊金山,住進一所小公寓,買下一輛二手車,過起簡樸的生活。他購買了一些設(shè)備,建立了一個工作室。彼得每天埋頭鉆研,做著有償或無償?shù)墓ぷ鳌?BR>  彼得事業(yè)的轉(zhuǎn)折點出現(xiàn)在1981年。他的一個鄰居的女婿從事動畫制作,急需音樂作品。這名制作人聘請彼得為一條時長10秒鐘的廣告配樂。
  從此,彼得的音樂事業(yè)不斷發(fā)展。上世紀80年代末期,彼得憑借自己的努力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他與一家名為“奈良田”的唱片公司簽約,計劃出音樂專輯。
  后來,彼得賣掉洛杉磯的公寓,在密歇根湖畔買了一座別墅,新房子的面積是小公寓的5倍。彼得有了足夠的空間錄制音樂和接待同行。
  他的第一張曲集《等待》在業(yè)內(nèi)頗受好評,也很暢銷,但彼得一直希望電影制片人能注意到自己。后來,一個朋友送給他一本埃文·康奈爾的小說《晨星之子》,書中描寫了美國印第安人和美國政府軍作戰(zhàn)的故事。彼得讀完后很受震動,這種感情直接影響到他1989年發(fā)行的第二張專輯《一個接一個》。
  與此同時,他聽說好萊塢名導凱文·科斯特納正在籌拍一部有關(guān)印第安人的電影。彼得將《一個接一個》寄給科斯特納?扑固丶{邀請他為電影寫配樂。彼得接受后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不會寫配樂,只能作罷。
  不過,彼得通過這次機會獲得科斯特納的認可,后來又爭取到為電視連續(xù)短劇《500國家》配樂的機會,并因此獲得艾美獎。

  音樂遇到慈善

  彼得現(xiàn)在與第二任妻子珍妮弗居住在紐約。1999年老巴菲特夫婦為每個孩子撥款1000萬美元成立慈善基金會,彼得從此走進一個全新領(lǐng)域。
  巴菲特2006年宣布,他將陸續(xù)把85%的個人股份捐贈給子女的慈善基金會和美國微軟公司創(chuàng)始人比爾·蓋茨及其妻子梅林達·蓋茨創(chuàng)立的“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彼得的“諾沃”基金會最終可擁有資產(chǎn)10億美元。
  起初,經(jīng)營基金會給彼得帶來不少煩惱。因為這意味著他將走進公眾視野,而他已經(jīng)習慣了“安寧的”生活,喜歡閱讀或和妻子待在一起。
  不過,彼得很快認識到慈善的價值,“一旦我擺脫障礙,全身心投入慈善事業(yè),所獲得的滿足感超出想象!
  彼得和珍妮弗將基金會的工作定位為幫助女童,特別是那些來自貧困國家的女孩。例如,“諾沃”基金會在非洲投資建學校,讓女孩子接受綜合教育并學習使用縫紉機等技能。
  慈善也從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彼得的音樂事業(yè)發(fā)展。
  最近,彼得與另一名著名作曲家安杰莉克·基德喬合作,創(chuàng)作了一首《獻給每個人的歌》,旨在幫助非洲女童。他們把網(wǎng)友下載這首歌曲交納的費用捐獻給非洲貧困女童。據(jù)統(tǒng)計,5次下載就可以為一個非洲女孩買一身新校服或一個新書包;下載1000次的費用就可以解決45名女孩一年的學費。
  彼得認為,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真正的滿足感,這是父母的財產(chǎn)無法給予的,“我正在從事我熱愛的事業(yè),這是我自己選擇的道路”。

  [相關(guān)鏈接]富家子女也要學掙錢

  對身家上億的富翁而言,什么是他們最擔心的事情?答案或許不是破產(chǎn),而是子女成為第二個“壞女孩”帕里斯·希爾頓。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報道說,越來越多歐美富人意識到,為防止自家孩子重演“豪門敗家女”故事,必須讓他們在繼承巨額財富之前,學會自己工作、掙錢。
  富裕家庭子女心理問題研究領(lǐng)域?qū)<、美國心理學家蘇尼亞·盧塔爾在對314名來自富裕家庭的15歲美國年輕人做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中,有焦慮癥狀者的比率比美國全國平均水平高出5%至9%,而富家女孩出現(xiàn)抑郁癥狀的比率則高達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此外,這些富家孩子濫用毒品的比率也高于來自貧困家庭的同齡人。
  盧塔爾說,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之一就是富家子女們通!肮ぷ魈佟保瑢е滤麄?nèi)狈ω熑胃,不夠獨立,也缺少對友誼和社會的了解。
  不少富翁如今也意識到財富可能對孩子產(chǎn)生的消極影響。微軟公司創(chuàng)始人比爾·蓋茨曾表示,他將給自己的孩子一人只留1000萬美元!肮缮瘛蔽謧悺ぐ头铺匾舱f過,他將給孩子留下“足夠多的錢”,“足夠”讓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但這筆錢“不能太多”,不能多到讓孩子們一事無成。

  相關(guān)稿件
· “股神”公司獲稱美最佳企業(yè) 2010-04-06
· 九成以上網(wǎng)民認為“股神”不合情理 2009-12-17
· [網(wǎng)評]九成以上網(wǎng)民認為“股神”不合情理 2009-12-17
· 王傳福:誰令“股神”青眼有加 2009-09-04
· 新股神話不再控制再融資呼聲漸起 200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