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10月23日形容眼下這場國際金融危機為“百年一遇”。與此同時,這位金融界風云人物承認,這場危機暴露了他針對自由市場經濟體系想法和做法中存在的缺陷。
認錯
為弄清管理缺陷是否是這場金融危機的推力之一,美國國會眾議院監(jiān)督和政府改革委員會23日召集格林斯潘和前財政部長約翰·斯諾以及現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克里斯托弗·考克斯作證。 格林斯潘掌管美聯儲18年多,不僅掌權時在金融市場上呼風喚雨,即使2006年去職后的一言一行也備受國際金融界關注。然而,眼下這場金融危機使他頭頂光環(huán)蒙上塵埃。人們不僅問,他真有那么神嗎? 格林斯潘當天作證時承認自己犯了錯。 這位老人說,自己的理念是銀行出于自身利益應該會在放貸時謹小慎微,因為它們得保護股東利益,然而,眼下的危機證明,這一理念不對,這一點讓自己“震驚”。 作證過程中,議員問及格林斯潘在5年房地產業(yè)繁榮期間發(fā)表的多項聲明,包括關于不會出現全國性房價崩潰的預言。 格林斯潘回答說,自己之所以沒能預測房價大幅度下挫是因為美國從沒經歷過那種情況!把巯碌奈C顯示,它比我能想像的廣泛得多”。
挨批
格林斯潘的批評者認為,格林斯潘當初奉行的低利率政策導致流動性過剩;而他對金融衍生工具的放任自流立場,使這些被“股神”沃倫·巴菲特視為“大規(guī)模金融殺傷性武器”的衍生品最終引爆了美國金融市場。 監(jiān)督和政府改革委員會主席亨利·韋克斯曼說他認為美聯儲、財政部和證交會都有過錯。 “錯誤的清單挺長,納稅人付出的代價令人吃驚,”韋克斯曼說,“我們的調控者變成了推動者。他們對市場智慧的信任無窮大。頌揚的論調是,政府調控不對,市場永遠無謬。”
清算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如果格林斯潘在美聯儲主席任期內采取不同的政策舉動,也許眼下這場金融危機可以避免,至少不會發(fā)展到如此嚴重境地。用華爾街的話說,金融衍生品的本質是一種風險“對沖”工具,用來為股票、債券、抵押貸款等其他投資提供“保險”。 上世紀80年代時,金融衍生品僅是金融市場的“小兄弟”。由于金融衍生品多利用資金杠桿,市場景氣時回報率驚人,因此華爾街不斷“創(chuàng)新”金融衍生工具。到2002年,這一市場規(guī)模膨脹到106萬億美元,F階段,金融衍生品的市場規(guī)模是531萬億美元。 高回報必然隱藏高風險。清醒的投資者對金融衍生品保持足夠警惕。有“金融大鱷”之稱的喬治·索羅斯在其他投資市場呼風喚雨,惟獨對金融衍生品敬而遠之。他曾表示搞不懂這些金融工具的“原理”。巴菲特5年前就警告說,這些金融產品的潛在威脅堪稱“致命”。 而據《紐約時報》報道,在這些金融精英的質疑聲中,只有一個聲音堅決維護金融衍生品市場。他就是1987年至2006年掌舵美聯儲的格林斯潘。 格林斯潘任職后期,金融衍生品的風險已經引發(fā)巴菲特等投資巨子的警覺。巴菲特2003年在寫給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東的年度報告中說,巨大的信用風險已集中到一小撮衍生品交易商手中,“一人遇到麻煩,將迅速傳染給其他人”。 當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跡象變得明顯時,格林斯潘仍無視隱藏的巨大風險。他在2004年一場演講中說,華爾街在利用金融衍生品與其他機構“攤薄”風險。不久,這些“抱團取暖”的風險變異為金融市場的“病毒”。隨著房地產危機加劇、不良抵押貸款劇增,規(guī)模驚人的衍生品市場急劇放大了這場格林斯潘口中“百年一遇”的危機。
預言
盡管認了錯,但格林斯潘還是針對眼下危機給出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投資者當時不計風險,盲目投資與次貸有關的證券。這種行為是導致危機的原因之一,危機還會繼續(xù)。 “從目前金融系統(tǒng)受損情況看,我看不出我們如何避免解雇行為和失業(yè)顯著上升,”格林斯潘說,“美國人已開始調整……唾手可得的貸款迅速收縮。那會威脅養(yǎng)老基金,會增加就業(yè)的不安全感! 根據格林斯潘的判斷,穩(wěn)定房價是結束金融危機的必要條件。但在他看來這種情況未來數個月不會出現。 格林斯潘說,當房價最終穩(wěn)定后,市場會開始“解凍”,飽受驚嚇的投資者也會慢慢回來。政府需要做的是,在那一局面到來之前,積極支持金融部門,F行的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能滿足所需,而且市場已感受到這一計劃帶來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