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現場]個體農戶唱主角 種糧又成“香餑餑”
|
山東春耕見聞
|
|
2015-03-24
作者:記者 陳國軍 張志龍/濟南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你看我這兩年用上的新技術,農業(yè)局推廣的寬幅播種,不成行而成帶狀,等于種子‘住得’寬敞,不再互相爭光爭肥,能不長得好。” 春分時節(jié),正值小麥返青,綠油油的麥田一望無際。濰坊市寒亭區(qū)高里街道二戈官莊村農民李瑞亮拉著記者在麥地里比劃起來:“麥子品種統(tǒng)一了,地澆水方便了,五六年前畝產900斤算好的,今年看這苗情,起碼是1300斤! 寒亭區(qū)農業(yè)局干部韓風浩說,今年農民種植糧食積極性高漲,全區(qū)小麥種植面積從去年的24.7萬畝增加到27萬畝。 說起種糧,高唐縣張廟村農民徐立洪一肚子的話:“現在種糧省事,‘小農水’插上卡就能澆地,婦女在家就能辦;以前最少兩男勞力,支上機器,鋪上管子,還得等河溝里有水!毙炝⒑檎f,10多天前,他就把村南3畝地澆完了。 在47歲的徐立洪眼中,通往田間的泥巴路已變成沙石路和水泥路,耕種全部機械化,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yè)中的基礎性地位,讓農戶們吃了定心丸!胺N地有感情不費力,打工開店也不耽誤,有糧保底心踏實啊!毙炝⒑檎f,希望政府繼續(xù)投資水利設施,把村北那兩畝地也給建上“小農水”。 隨著新一輪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山東農戶種地愈發(fā)便利。據山東省農業(yè)部門統(tǒng)計,山東今年小麥播種面積5680.2萬畝,比上年增加69.9萬畝。 “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标柎喝,行走在田埂上,記者調查發(fā)現,在如今土地流轉速度加快、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逐漸壯大之際,山東個體農戶依然唱主角,種糧又成“香餑餑”。 “你看,這一片小麥旺長,原來農民自己還鎮(zhèn)壓、劃鋤。這兩年打工一天就賺150塊錢,農民已沒那工夫。”3月18日,在寒亭區(qū)高里街道橋西一村的麥田里,高里街道農技站長吳世連向記者抱怨。 吳世連口中的“鎮(zhèn)壓、劃鋤”是北方小麥春管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有效讓麥田保墑增溫、控旺轉壯、節(jié)水抗旱。 雖不見農民自己“鎮(zhèn)壓劃鋤”,但農民并不擔心,因為有“田保姆”。記者調查發(fā)現,今年春耕時節(jié),一種被農民稱為“田管家”“菜單式”的托管或半托管服務,正在山東農村走俏。 “澆三遍水,每畝人工就要100元;交給‘中心’,成本是80元,澆地效果還好!备呙苁蟹N糧大戶岳夢羲說,她選擇的是“菜單式”半托管服務,一個電話打給為農服務中心,澆地、打藥……全解決了,一畝地至少能省200元。 像高密市這樣的托管和半托管土地,目前僅在山東供銷社系統(tǒng)就達825萬畝。高密市初家為農服務中心主任儀亮說,“農民外出打工,供銷社給農民打工,如今,農民種地需要什么托管,我們就提供什么托管,農民種地越來越輕松,真有點‘甩手掌柜’的味道! 今年春耕,山東推行的以供銷社為代表的“大田托管”服務,已成為農戶信賴的“田管家”。菏澤鄆城縣張營鎮(zhèn)張一村47歲的農村婦女屈愛青說:“耕、種、管、收、售等環(huán)節(jié)都不用管。省錢省力!” 測土配方施肥、上生物有機肥,讓板結的土地肥起來,成為今年山東春耕的新氣象。山東從去年始就出臺新政,實施包括高唐縣在內的五個縣區(qū)耕地質量提升試點,實施土壤改良修復、農藥殘留治理等6項工程,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等技術。 “過去都靠經驗施肥,現在缺啥補啥,降低成本,改良土壤,還提高作物的產量和質量!睓枵讝|喜滋滋地告訴記者。 “不能再折騰地,耕‘子孫田’了!”高密種糧大戶王翠芬說,“前幾年地越種越硬,要多產糧,只能靠施用更多的化肥!苯洑v兩年的土壤板結、地力下降后,2014年,在當地政府的項目幫助下,王翠芬開始施用有機肥。“一袋有機肥30塊錢,我只需拿(付)七八塊錢,用過之后地力不減,也不見板結,成本也下來了! 徐立洪也有類似的感受。“光上化肥,土壤板結厲害,多年沒有上土雜肥,麥子也沒有麥香了!彼钢约业柠溙镎f,納入高唐耕地質量提升項目區(qū)后,用上了有機肥,麥田看著就比對面的“綠油油”。 “俺一直在想,什么都可以加錢買到,但土地破壞了,加多少錢也買不到。土壤修復不是為自己,也是為后代!蓖醮浞乙徽Z道出種糧農民的心里話。
|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