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美聯儲縮減債券購買計劃變得遙遙無期,新興市場交易出現回暖。
MSCI新興市場指數已較仲夏創(chuàng)下的低點反彈了18%,幾乎全部收復了今年前六個月的失地。
當然,各國的特定因素不盡相同。
例如,土耳其因歐元區(qū)經濟復蘇而受益。印度央行新任行長Raghuram
Rajan則重樹了市場對印度盧比的信心。凱投宏觀稱,更普遍的是,在許多新興市場消費支出已經回升,無論是實際工資的增長還是放貸增加均提供了支撐。
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美聯儲推遲退出定量寬松政策是新興市場回暖的最主要推動力。
大多數人認為,自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發(fā)達國家央行向全球經濟注入的大量流動性支撐了新興市場的繁榮。新興市場和發(fā)達市場之間的關系在某些方面開始看起來像歐元區(qū)經濟體中欠發(fā)達的國家和德國間的關系。鑒于新興市場通常將本幣盯住美元,流動性因此涌入了新興市場。低息貸款推動了新興市場國內需求,其經濟得以加速增長。與此同時,他們的國際收支狀況受到侵蝕,直到許多大型新興市場經濟體出現了大規(guī)模的經常項目赤字。
但與遭受經濟衰退的歐元區(qū)經濟體不同的是,新興市場能夠通過讓本幣貶值的方法以相對快的速度重新獲得競爭力。
現在的問題在于,這樣的循環(huán)是否會周而復始。熱錢是會重返新興市場以重燃信貸繁榮,還是各國政府效仿應對上世紀90年代后期亞洲金融危機的做法,落實側重于擴大出口和增加外匯儲備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