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央行此前宣布實施大規(guī)模貨幣寬松計劃。英國《金融時報》4月27日刊登匯豐亞洲經濟研究聯(lián)席主管范力民的文章稱,隨著日本官員努力達到最新確立的通脹目標,日本可能還會注入更多資金。這些資金能否治愈日本的病癥令人懷疑。日本的問題不在于貨幣政策,而是結構性的。因此,這些流動性有很大一部分將溢出到國外,流向最不需要流動性的地方——亞洲新興市場。 文章稱,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地區(qū)已經淹沒在流動性過剩之中。日本央行的動作意味著,又一股流動性洪流將滾滾涌向亞洲新興市場。這將增加通脹壓力,還可能助長資產泡沫。 直到不久以前,亞洲新興市場既充滿希冀又膽戰(zhàn)心驚地看待美國經濟數據好轉。一方面,美國需求復蘇有望讓苦撐已久的出口商獲得解救。另一方面,美國經濟增長強勁意味著,美聯(lián)儲量化寬松結束的日子進一步臨近。 范力民認為,日本央行新的激進寬松政策最終將抵消美聯(lián)儲的逐步收緊。即便美聯(lián)儲在今年底或明年開始逐步減少資產購買,日本央行的舉措也將緩沖較高美元利率產生的影響。 在他看來,預計到2014年末,日本央行將把資產負債表與GDP的比率從近35%提高到60%左右。然而,在真正擊敗通縮之前,這個數字最終可能更高。 因此更多流動性將涌入亞洲新興市場。感受到最直接和最嚴重影響的,很可能是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這三個國家歷來與日本金融體系關系密切。越南、菲律賓以及印度也可能感受到重大沖擊。中國也難以幸免,美聯(lián)儲的量化寬松表明,資本將無情地流向回報最高的地方。 不過,文章也認為,貨幣周期需要時間才能見效。迄今,在亞洲各地壓低收益率金和推高匯率的只是預期。日本投資者尚未轉向海外,暫時仍寧愿搭本國資產價格快速上漲的順風車。但正如以前的此類寬松階段一樣,這些斬獲最終將趨于枯竭,誘使投資者轉向其他地方更具潛力的機會。再等一個季度或者再久一些,真正的資金洪流就會顯現。
|